• 首页>范文 > 范文
  •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

    1.求几篇报告文学的范例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 树”。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

    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 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

    “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

    2.报告文学范文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吴岗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 树”。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

    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 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

    “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

    3.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我国从晚清开始出现报告文学. 【基本特征】 及时性 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纪实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文学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农民大趋势》、《神圣忧思录》、《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大海雄性的舞台》等.另外两种报告文学模式的标题有着同样的要求.。

    4.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什么

    平凡的世界(70、80年代陕北农村青年孙少平孙少安等的人生故事)穆斯林的葬礼(主人公韩新月 汉回相关的经典作品,结尾相当精彩)古船(山东汉子老隋的故事,很深邃的农村题材作品)活着 (如果没看过这本书 人生会很遗憾 中国现当代某一段历史的见证)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又一经典作品 不长)米 (被称为苏童的最有深度的作品)亮剑 (柔弱的男人看了也会坚强的书,不比电视差)雍正皇帝(二月河的帝王中的精品,读读历史 学学做事)高山下的花环 (看看我们的战士!·男人应该看的书 中篇小说)边城 (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据说如果他晚点去世,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非他莫属 。)

    白鹿原 (陕西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 一个村落见证的近现代历史)黄河东流去(河南人的生活篇章 西安北郊仍有这部书的印记,农村逃难和朴实的奋斗史)。

    5.魏巍他写的什么什么等抒情体的报告文学都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

    魏巍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优秀作家.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著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其中《东方》获茅盾文学奖.); 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 杂文集《春天漫笔》 入选小学课本的是《再见了,亲人》(入选冀教版6年级下册和人教版5年级下册)以及《我的老师》(入选鄂教版5年级下册及苏教版7年级下册).。

    6.六年级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根据茅盾先生的解释是:报告文学(REPORTAGE)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要求真实,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地,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事件及时的传达给读者大众。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件事,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地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茅盾《关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特征是写真纪实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

    7.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1、《震撼世界的十天》 本书是从革命前夜的准备,到突发的起义;从苏维埃政府的宣告成立,到旧势力的敌对状态;从颁布重要的苏维埃法令,到最后扑灭反革命武装的垂死反攻;从不为一般市民理解与接受,到获得工、农、兵大联盟的彻底支持……书中详细地描述了革命进程中种种微妙的变化。

    客观而非意识形态,感性而非教条式,被誉为“二十世纪影响深厚、最重要的报告文学” 2、《谁是最可爱的人》 是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从此之后,解放军广泛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 3、《包身工》 我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

    现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4、《戊戌政变记》 梁启超撰著的《戊戌政变记》将对传统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辩证认识,熔铸到《戊戌政变记》的撰著中。

    在编纂思想上,作者确立了具有比较系统和严密的指导思想,即确立“史迹集团”,以扩大纪事本末体的记载范围和强化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确立“以传记之法,来改造纪事本末之体”,重视伟人在纪事本末中的作用;重视史论,阐明作者对历史进程的观点和看法。 5、《绞刑架下的报告》 是捷克作家尤利乌斯·伏契克创作的报告文学。

    伏契克在这部以他的鲜血和生命写成的书中记述了他和他的同志们对纳粹分子的斗争经历以及自己被捕入狱的经过,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眷恋。 该作自1945年在捷出版以来,已被译成九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人民中广为流传。

    在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先后发行过两个根据其他文字转译的版本,对中国读者起了教育和鼓舞作用。被选为2014年语文北师大版初二下册第三单元课文。

    8.报告文学的写作格式是

    一、标题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 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

    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 二、开头 开头处理成文章的思想示意图,通常在开头就显示出文章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质量,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及场面或触目惊心的议论,简明扼要地把主题提示给读者。

    三、结尾 通常用鼓舞展望式或者哲理思索式。 要与人物形象和场面相结合,造成一种余味无穷的意境。

    扩展资料: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 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

    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 、矛盾、冲突…… 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

    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 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

    但是,它和小说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反真实性的原则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报告文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