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司马迁的名言

    司马迁的名言

    司马迁名言名句大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3、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类别:志向 5、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6、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1、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2、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1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不识其人视其友。 17、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18、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类别:修养 1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0、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21、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 22、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2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4、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25、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2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27、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类别:友谊 28、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29、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30、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31、因此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2、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34、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35、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7、民人以食为天。 38、窃钩者诛,窃国者矦。

    矦之门,仁义存。 3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类别:国家 40、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41、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lz,)耻辱者勇之决也。

    42、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43、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44、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司马迁的名言翻译

    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5.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士为知己者死

    1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不识其人视其友。

    不知道这些够不够?!

    司马迁的名言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司马迁名句 ·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 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司马迁 —— 司马迁语录 ·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 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司马迁语录 ·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 不知其人,视其友.赞同 1| 评论 2012-3-20 20:15 热心网友 1、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3.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4.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士为知己者死 1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不识其人视其友.赞同 0| 评论 2012-3-20 20:38 热心网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赞同 0| 评论 2012-3-20 20:41 1415189103 | 一级 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5.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士为知己者死 1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不识其人视其友. 1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3.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4.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0.士为知己者死 11.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2.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的名言

    司马迁的名言:

    1、不知其人,视其友。——汉司马迁《张释之冯唐列传》

    释义:如果不了解某个人,只要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便可知一二,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朋友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交友者的思想品德以及为人处世准则。

    2、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释义: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兴旺,失去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败亡。

    3、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

    释义:因为权势和货财结交的人,一旦权势 货财消失,交情就疏远了。指建立在私利基础上的关系最不可靠。

    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释义:一个人,为了国家、民族的事业,可以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释义: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后世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司马迁《齐悼惠王世家》

    释义:应当果断做决定的时候,却踌躇不决,必然会招致灾祸,而受其困扰。

    7、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汉司马迁《邹阳列传》

    释义:有些朋友虽然彼此交结多年,但是纵然双方头发都已斑白,交情却仍然淡薄有如新交一般。有些朋友则不然,彼此可能初次在路上相遇,隔着车窗互相倾谈时,就亲密得仿佛已经相知许久似的。

    8、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汉司马迁《刺客列传》

    释义:大丈夫会为了了解自己,赏识自己才华的人,而不惜牺牲生命。女子则为了喜欢自己,爱恋自己的人,而修饰容貌。

    司马迁的名言名句??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们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不知其人,视其友。

    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司马迁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汉·司马迁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汉)司马迁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shuì)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李将军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会说话,数下自然形成小径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这句话说的虽然是桃李一类的小事,却可以用它来比喻大事

    《项羽本纪》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沾板,而我们好比是鱼是肉

    《屈原贾生列传》

    盖自怨生也

    是因为怨愤引起的啊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人在困难的时候就会追念本源,所以人在操劳,辛苦,困倦,疲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疼痛,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喊爹娘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然后才是个人恩怨

    《李将军列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评价李广和其子李陵,李广一生英雄,李陵却投除了匈奴)

    自己本身正派,没有政令也会照做,本身如果不正,虽然有严令也不会遵守

    《项羽本纪》、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项羽死前说的)

    是上天要使我灭忘,不是我用兵的错误。

    力拔山兮气盖世

    力大可以拔山 豪气盖世无双

    《屈原贾生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这世道上所有有人都是在混浊中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醉(糊涂)了只有我是清醒的

    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名言或是所说的名言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谁有60句名言 [ 标签:史记,名言 ] 要60句,60句哦!鸣人 回答:2 人气:34 解决时间:2007-11-10 10:40 检举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 列传)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功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李将军列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评价李广和其子李陵,李广一生英雄,李陵却投除了匈奴) 自己本身正派,没有政令也会照做,本身如果不正,虽然有严令也不会遵守 《项羽本纪》、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项羽死前说的) 是上天要使我灭忘,不是我用兵的错误.力拔山兮气盖世 力大可以拔山 豪气盖世无双 《屈原贾生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这世道上所有有人都是在混浊中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醉(糊涂)了只有我是清醒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然后才是个人恩怨。

    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人固有一死,这句话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整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注释:固:固然,虽然,必然的意思.或:有的人 于:比 相比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比喻伟大 鸿毛 :也是鸟的羽毛,比喻渺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都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却像鸿毛一样轻.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