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

    一、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表的

    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门捷列夫,这位化学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在他死后;人们格外怀念这位个子魁伟,留着长发,有着碧蓝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宽广的前额的化学家.他生前总是穿着自己设计的似乎有点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别大,据说那是便于放下厚厚的笔记本——他一想到什么,总是习惯地立即从衣袋里掏出笔记本,把它顺手记下. 门捷列夫生活上总是以简朴为乐.即使是沙皇想接见他,他也事先声明——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对于衣服的式样,他毫不在乎,说:“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头发式样也很随便.那时,男人们流行戴假发,对此,门捷列夫总是摇着头说:“我喜欢我的真头发.” 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二、门捷列夫的简历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那一天距离他的73岁生日只有六天。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彼得堡(今圣彼得堡) 。1848年入彼得堡专科学校,1850年入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取得教师资格,并获金质奖章,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

    1856年获化学高等学位,1857年首次取得大学职位,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 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

    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

    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4年,门捷列夫任技术专科学校化学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彼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

    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在彼得堡(今列宁格勒)与世长辞,享年73岁。 研究领域 1、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2、门捷列夫除了发现元素周期律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在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成绩。

    最大贡献 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 肖像画(2张)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现根据国家标准称为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既元素周期律。

    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

    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

    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发现过程 元素周期表发现过程。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是一条艰苦而又曲折的路。

    门捷列夫在这条路上,也是吃尽了苦头。当他担任化学副教授以后,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

    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 各式元素周期表(12张)近五十多年来,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

    虽然有些化学家如德贝莱纳和纽兰兹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观地叙述了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但由于他们没有把所有元素作为整体来概括,所以没有找到元素的正确分类原则。 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

    一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走出实验室,开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资料。一八五九年,他去德国海德尔堡进行科学深造。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扎实了。一八六二年,他对巴库油田进行了考察,对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测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对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

    一八六七年,他借应邀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世界工业展览俄罗斯陈列馆工作的机会,参观和考察了法国、德国、比利时的许多化工厂、实验室,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他认识自然的才干,而且对他发现元素周期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门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又返回实验室,继续研究他的纸卡。 他把重新测定过的原子量的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

    他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紧紧抓住元素的原子量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停地研究着。

    他的脑子因过度紧张,而经常昏眩。 但是,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在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九日,他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他的周期律说明:简单物体的性质,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质,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赖关系。门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过程中,又大胆指出,当时一些公认的原子量不准确。

    如那时金的原子量公认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应排在锇、铱、铂的前面,因为它们被公认的原子量分别为198。

    6、6。7、。

    三、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的

    1875年,“镓”被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 发现了。

    门捷列夫立即写信给布瓦博德朗, 信中指出“镓”就是他在1869年曾预言过的 “类铅”,并指出“镓”的比重不是4. 07,而应 该在5. 9〜6.0之间。布瓦博德朗对此感到奇怪,难道自己还不如没有看到镓的门捷列 夫?然而经精确测定,他证明门捷列夫是正 确的。

    门捷列夫预言的元素后来陆陆续续被 找到,元素周期律从而名声大振,传遍了全世界。有一次,记者问门捷列夫:“你是怎样想到周期律的?”他回答,我考虑了 20年。”

    记者又问:“你是否承认自己是位天才?”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使化学家有了十分缜密而可靠的理论依据,并指导了后来光学、原子物理学的发展。直到现在,人们寻找新元素和研究元素性质时,仍然要用到元素周期律。

    四、【十九世纪、门捷列夫的伟大贡献是什么

    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 贡献 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现根据国家标准称为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既元素周期律.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五、请问近代化学之父是门捷列夫吗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2.1907.2.2),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人们将美国化学家希伯格在1955年发现的第101号新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即“钔”. 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任教时起,张青莲讲授过高等无机化学、稀有元素、复合物化学等课程,为中国无机化学科研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张青莲任教育部课程改革委员会化学组副组长.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试点设立无机化学教研室时,他任教研室主任,讲授无机化学课,组织了苏联湼克拉索夫所著《普通化学教程》一书的翻译和出版.1955年他又协助教育部组织并与戴安邦、严志弦、尹敬执合写了《无机化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这一部书是中国化学家自编的一本基础无机化学教材,该书取材新颖、内容翔实,凝集了几位编者多年从事无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各高等学校所普遍采用,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也起过重要的作用.张青莲为培育无机化学人才,兢兢业业数十年辛勤耕耘在大学化学教育的岗位上.他多年讲授大学一年级的无机化学和普通化学课程,讲课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并重视课堂演示实验.他精湛的讲解和娴熟的实验技巧,曾激发了许多学生献身化学的兴趣. 1954年他主持了苏联专家为全国各高校无机化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后来又在北京大学陆续开设了稀有元素、无机合成和同位素化学等课程.1955年以后,培养了许多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生与进修教师,担任过教育部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还撰写过有如“无机化学五十年来的进展”、“同位素与原子量”等综述文章,其精辟的观点和评论,使无机化学读者获益不小. 1978年张青莲担任《无机化学丛书》主编.该丛书分18卷,前10卷分论各族元素,后8卷属专题分支领域.他和张志尧、唐任寰合撰写其中的《锕系后元素》 .全书于1993年初写齐,历时十余年.80年代后期,张青莲虽已属耄耋之年,仍然为了丛书的完成不遗余力,为中国无机化学界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基础工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