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西蒙波伏娃

    西蒙波伏娃

    一、西蒙·波伏娃的发表“个人独立宣言”

    波伏娃1908年1月9日出生于巴黎,父母均是天主教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父亲的律师工作受到影响,全家生活困顿。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时代是在枯燥闭锁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波伏娃酷爱读书,性格沉稳,14岁时突然对神失去了虔诚的信仰。 波伏娃生活和创作的核心建立在令人惊骇的反叛性上。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 "独立宣言 ",宣称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在当时法国的第一高等学府巴黎高师读书时,她与萨特、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这些影响战后整个思想界的才子们结为文友。在通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师资格综合考试时,波伏娃的名次紧随萨特排在第二。以后她便在马赛、巴黎里昂教书并和萨特同居。但是,这两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并没有结婚,而是彼此维护着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一起工作一同参加政治活动。他们住在不同的地方,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隐私权,但每天都见面,常共同工作或是 边喝威士忌边交换意见,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纵观波伏娃的一生,萨特可以说是她最深爱、最尊重的人物,不过,两人也都有被其他异性吸引的时期。

    二、西蒙哪·波伏娃有哪些经历

    波伏娃具有作家、哲学家、散文家戏剧家等多重身份。

    出生在巴黎一个天主教色彩很浓的资产阶级家庭,少年时代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在巴黎高师读书时,结识了萨特、西蒙娜·波伏娃像列维·斯特劳斯等人。

    毕业后在马赛、卢昂等地教书。1945年成为职业作家。

    波伏娃的第一部作品是小说《女宾》,取材于1933年的萨特—波伏娃—奥尔加三角情感纠纷。在这部小说中,波伏娃避开此类主题惯用的心理分析和手法,而向读者展现了存在主义小说的模式,特别提出了“他人”这个存在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

    之后的《名士们》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获龚古尔文学奖。波伏娃的名字是与萨特、《现代》杂志、存在主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紧密地结合起来的。

    特别是她和萨特长达51年的亲密关系,已经成为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西蒙·波伏娃的与萨特关系的几个焦点

    波伏娃与萨特的关系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他们曾就一些敏感问题回答过记者的提问。谈到不生孩子的选择,波伏娃说:对我而言,那是理所当然的。

    并不是我对养育小孩这件事本身感到厌恶。当我还很年轻,并憧憬着与表兄杰克缔结一个布尔乔亚式的家庭时,我也许想要有小孩。

    但我与萨特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因此我从无生小孩的欲望。我并没有特别的欲望去复制一个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

    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

    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杰出的作家”,希莱克则在一次演讲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它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女人一词,为我们熟悉又陌生,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它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备受人们的赞誉、诅咒和抵毁。

    伟大的女人和伟大的男人一样崇高、神圣;险恶的女人和狠毒的男人一样凶残、卑鄙。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

    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美丽的形象》描述了洛朗斯,这个中产阶级职业妇女的“闺愁”:作为人妻、情妇,她在宁和美满的家庭生活和热烈刺激的婚外恋中矛盾彷徨;作为女儿,她既有对母亲的不信任和同情,又有对安于孤独、蔑视世俗虚荣的父亲的爱与理解,她甚至认为只有自己才和父亲达到某种默契;作为母亲,她因对自己十一岁的女儿提出的人生问题无从解答而苦恼和担忧;作为一个现代人,她对生活存在无可就药的厌倦。父亲邀她去希腊旅行,可是在旅途中,她甚至失去了与父亲心灵沟通的能力与信心。

    返回巴黎后,父亲与母亲这个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人,竟然弃前嫌,和好如初,使洛朗斯遭受到巨大的震惊,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她发现原来生活原则、爱情、信任,统统都是美丽的幻象,自己始终置身于虚伪和谎言的黑幕之中。

    她决定要拆除心理的障碍,正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活,来帮助女儿睁开眼睛,走出黑暗,走出无知,走出冷漠。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主要作品有:《女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第二性》、《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年富力强》、《时势的力量》、《了结一切》《独白》等。

    这些都很值得品读。

    四、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阐述的深层次意义是什么

    波伏娃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神话、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女性,得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

    明确地提出了女性主义的观点。在第二十一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中,波伏娃以优美的文字论述了下列观点: “如果说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义的,那是因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献给做饭和洗尿布——她无法取得一种崇高感!承担单调重复的生活,处在无知觉的实在性之中,这是她的义务。

    自然女人要重复,要永无创新地重新开始,要觉得时间仿佛是漫无目的地转来转去。她忙忙碌碌却永远没有做成什么,所以她认同于她既有的物。

    这种对物的依附性是男人让她保持的那种依附性的结果,它也解释了她的吝啬和贪婪。她的生活没有目的:她的心全用于生育或料理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的物上面。

    这些物是动物生活与自由生存之间的次要中介。和次要手段惟一有关的价值是实用性,主妇就是生活在这种实用性的层面上,她没有奢望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对家人有用的人。

    但是,任何生存者都不可能满足于次要角色,因为那样手段会立刻变成目的(例如这种情况我们在政治家当中就可以看到),并且手段的价值会成为绝对价值。于是实用性就超乎真、美和自由之上,统治着主妇的天堂,她正是从这种前景出发展望整个世界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至上,亦即平庸的道德观。人们怎么可以期望她表现得大胆、热情、无私和崇高呢?这些品质只有在自由人奋勇地穿过开放的未来、远远地超越了一切既定现实时才可以出现。

    女人被关在厨房或闺房里,人们却对她的视野之狭窄表示惊讶。 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在叹息她不会飞翔。

    让未来向她开放吧,那样她将不会再被迫徘徊于现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