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

    一、伍迪•艾伦作品的特点是怎样的呢

    伍迪•艾伦(WoodyrAllen),美国电影导演,戏剧和电影剧作家,电影演员,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

    1977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安尼•霍尔》是他的最佳作品,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金像奖。伍迪•艾伦写作的主题包括死亡、性和不道德行为。

    他善于吸取无声片喜剧的优点,配合自己一套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机智对白,尤其是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其讽刺对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电影、电视、犹太人习俗等,如果不懂得、不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和环境,他的那种“内行人笑话”的幽默感,将无法理解,所以他的作品很受美国本国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欢迎,在非英语国家则有所隔阂。

    挑剔的法国人称他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

    二、伍迪·艾伦的介绍

    伍迪·艾伦,本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斯堡(Allen Stewart Konigsberg),美国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喜剧演员、作家、音乐家与剧作家。艾伦独具风格的电影,范畴横跨戏剧、脱线性喜剧。艾伦也以他速度飞快的电影拍摄过程与数量繁多的电影作品而见长。艾伦的电影常包办编剧、导演,有时甚至自己上阵演出。灵感方面,艾伦则汲取自文学、性、哲学、心理学、古希腊、犹太身份、欧洲电影,以及他的出生地与一生的居所:纽约市。2015年1月14日,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与亚马逊签约,被聘请为编剧并执导第一部电视剧1。

    三、中国的伍迪·艾伦什么意思

    伍迪·艾伦这个名字,只要是稍稍熟悉美国电影的影迷,多少都会听说过这个传奇人物。而市场上能见到的伍迪作品也不在少数,甚至多达十余种,尤其他最近的一些作品,更是一部不拉。说起这位鼎鼎大名的导演,影迷们大多只是用“天才”、“牛”,甚至“大师”来表达他们的尊敬,然后多半就缄口不言。对于一位美国犹太知识分子,我们显然还很难彻底了解他的思想脉络和文化背景,从而他的作品显露出的特质和优异之处,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感觉到,而恐怕也不能象艾伦在美国犹太知识分子圈内的那些忠实观众一样能够会心一笑

    说是中国的伍迪艾伦

    就是说是大师吧

    四、伍迪艾伦是干什么的

    一楼回答的也太简单了吧,Woody是不可能被那几个字就能介绍完的。以下是摘自维基百科给伍迪·艾伦的介绍。(作为一名伍迪的铁杆影迷,很想用自己的语言给你介绍一下,但考虑到维基百科的权威性,所以决定摘用维基百科上的内容。如果楼主还需要询问关于Woody的一些问题的话可以发邮箱问我)

    伍迪·艾伦(Woody Allen,1935年12月1日-),本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斯堡(Allen Stewart Konigsberg),美国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喜剧演员、作家、音乐家与剧作家。

    艾伦独具风格的电影,范畴横跨戏剧、脱线性喜剧,让他成了美国在世最受尊敬的导演之一。艾伦也以他速度飞快的电影拍摄过程与数量繁多的电影作品著名。艾伦的电影常包办编剧、导演,有时甚至自己上阵演出。灵感方面,艾伦则汲取自文学、性、哲学、心理学、古希腊、犹太身分、欧洲电影,以及他的出生地与一生的居所:纽约市。

    艾伦也是一位爵士单簧管手。从青少年时期的嗜好开始,到后来在他家乡曼哈顿的一些小地点正式公开演出,艾伦甚至有时会现身各个爵士音乐季。艾伦参与了典藏厅爵士乐队与新奥尔良葬仪爵士管弦乐队的表演,其并为他1973年的喜剧电影《傻瓜大闹科学城》的担任配乐,而其于1996年罕见的欧洲巡回演出,也成了纪录片《野人蓝调》 (Wild Man Blues) 的题材。

    五、如何评价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的电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作,即便不是如此,他的电影也是充满诚意的。

    伍迪艾伦与别的导演的影片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影片剧本多数是自己写的,很多别的导演或者会从别人手中现成拿来一个故事或者自己瞎编一个故事,伍迪就不同,他的电影的风格、内容变化就是他的一部精神自传,很多时候伍迪并不能够在一部电影里面就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往往在后来的电影才能体现,这是因为他也跟我们一样在思考,就像安妮霍尔一样。在安妮霍尔里面,伍迪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如果说我们的世界是由欲望主导的,那么我们是否还值得活下去?伍迪前期电影受叔本华和弗洛伊德影响特别重,所以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比较消极的——这并不是故作忧伤,很多先锋派的导演喜欢故作忧伤,这不是伍迪的做法,真正的原因是他自己也找不到解决办法。

    所以从安妮霍尔的无可挽回的悲剧到《我心深处》里面的极度压抑,伍迪这段时期思想流离失所、无所去处。我们知道伍迪是一个犹太知识分子,而且是二战之后的犹太知识分子。

    犹太知识分子大部分都是信仰上帝的,他们的信仰不是我们普通的信仰、迷信,他们的信仰大部分都具有一种很高的学理水平,但都含有一个共同点:犹太人在等待弥赛亚的降临,弥赛亚将拯救世界和犹太人,使他们免于颠沛流离。从这一点看就不难理解伍迪之所以徘徊的缘故。

    伍迪理所当然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信仰,但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的屠杀深深地影响了他(同样的还有耶路撒冷的历史),让他产生了怀疑,即弥赛亚也许永远的不会降临,所有的信仰只不过是自我麻醉。“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祈祷”被伍迪巧妙地转化为一个虚无主义表述:既然没有所谓的正义的生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么我们不如及时行乐吧——但是,万一如此的生活还是苦大于乐呢?那么,就连“写作业也没什么意义了”(安妮霍尔)。

    伍迪后来的一些电影都是他的思想实验,他通过塑造故事来叩问是否有一种高于一切的东西能够支撑起我们的生存?后来他找到了,这也成为了他前期与后期电影的分界线——《曼哈顿》。伍迪通过曼哈顿发现,一个人仅仅为了生存下去就还得需要信仰。

    这是二战后犹太知识分子的典型路线:从反信仰回归信仰,但不是回到原地,而是更高层次的信仰。曼哈顿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一是伍迪提到约伯的故事(关于约伯问主可以看看圣经);二是提到了莫扎特,莫扎特是一个关键的意象,懂得古典音乐的人都知道莫扎特意味着什么,因为爱莫扎特就意味着爱上帝;三是提到了马克思,原话是“为什么人生值得活着?——首先,毫无疑问,为了马克思”。

    伍迪前期当然提到马克思,但他时还不太了解马克思的哲学,他对马克思的印象停留在希特勒与斯大林形象上,后来他才了解马克思哲学的秘密——马克思也是一个犹太人,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是一种精致的神学。这在他后来的电影里面经过反复的发展,杂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普世价值,达到了不露斧凿痕迹的程度。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新的东西,本雅明(也是犹太人)有过相同的想法,即将马克思与犹太教核心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超越种族、信仰界限的普世价值观,但伍迪艾伦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用电影的方法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不像一些流俗的电影那样,那些电影通过主人翁说两句似是而非的话(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啦、柏拉图曾说过啦),充满空洞的说教意味,伍迪通过故事让人体会到那些他没有明白说出来的道理,这是一种很高的技巧,作家的技巧。伍迪有一种作家的性格,敏感、胆怯、渴望真理、自我怀疑,这也决定了他的电影多数是以一种内心拷问、自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现在伍迪的电影在尝试另一种东西,即将生活美学化,这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遥相呼应的,详细可以看看他的几部欧洲电影,巴黎、罗马,都旨在让人回归一种本真的生活。所以很多人说伍迪的电影已经走向死路,这事实上是对伍迪很大的一种误解,因为伍迪聊得问题不是随随便便的问题,而是永恒的问题,是亘古常新的问题。

    同样的误解出现在话唠上面,就像我们平常不会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钟头是话痨一样(除非我们不理解),伍迪的台词从手写、到拍摄、到制成电影,经过层层思考,每句话都有针对性、辅助性的作用,都朝着它想要达到的目标。所以如何评价伍迪艾伦的电影?这并不仅仅是考量伍迪作品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到我们自身对我们自身境况的理解,毕竟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导演,还同时是一个宣扬信仰的传教士。

    六、伍迪艾伦 是谁

    中文名: 伍迪·艾伦

    英文名: Woody Allen

    性 别: 男

    生 日: 1935-12-01

    角 色:编剧,导演,演员

    伍迪·艾伦,美国当代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犹太裔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作家和单簧管演奏家,被称为“卓别林之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穷苦的犹太人家庭。原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Allen Stewart Konigsberg),更多译名:活地亚伦。高中时代就为广播电台写笑话,为电视台写娱乐节目,后在纽约大学求学。他的电影多以曼哈顿为背景,以死亡、性和道德为主题,有浓郁的纽约知识分子风格,机智幽默又细腻感伤。神经质的内省而自我的人物(多由伍迪・艾伦自己扮演)、想像力丰富而奇特的构思、絮叨又幽默的对白、反讽与批判的视角,几乎是他每部电影的共同元素。创作颇丰,代表作有《安妮・霍尔》(1977)、《曼哈顿》(1979)、《汉娜和她的姐妹们》(1986)、《子弹穿越百老汇》(1994)等。

    1961年,艾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咖啡厅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深受欢迎。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1965年的《新的猫咪是什么?》,他本人参加了演出。这部剧嘲弄了上流社会的男女们,以偷情排遣他们生活的无聊。196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命了钱就跑》,揶揄了三十年代强盗片中的英雄,颇受学生的欢迎。1971年他自己编导并主演的《香蕉》,是一部讽刺政客行径的喜剧片。《想知道性又不敢问》(1972,即《性欲奇谭》),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题材,全片由七个性问题组成。1973年的《沉睡的人》(即《傻瓜大闹科学城》)也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表现现代人对未来的科学不知所措,讽刺机械破坏了文明。1975年的《爱情与死亡》,讽刺了知识界熟悉而关心的事物,获得了西柏林电影节的特别奖。1977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安尼·霍尔》,这部影片是他的最佳作品,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金像奖,并获该年度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四项大奖。1979年拍摄的《曼哈顿》,描写纽约这个大都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两性之间的关系),表露了城市人精神生活的空虚孤独人而产生缺乏安全感的现象,获得纽约电影评论最佳导演奖和第三十三届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

    伍迪·艾伦写作的主题不外死亡、性和不道德行为,他善于吸取无声片喜剧的优点,配合自己一套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机智对白,尤其是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其讽刺对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电影、电视、犹太人习俗等等,如果不懂得、不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和环境,他的那种“内行人笑话”的幽默感,将无法理解,所以他的作品很受美国本国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欢迎,在非英语国家则有所隔阂。挑剔的法国人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伍迪·艾伦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新片推出,产量稳定的同时也能坚持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他的影迷们一直支持他的原因所在。他的其他知名作品包括1992年的《贤伉俪》,1993年的《曼哈顿神秘谋杀》,1995年的《无敌爱美神》,1996年的《人人都说我爱你》,1999年的《甜蜜与卑微》,2000年的《暴发户》,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等。2005年,他转变风格,导演了惊悚题材的《赛末点》,好评如潮,2006年他与斯嘉丽·约翰逊再次合作了《独家新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