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百闻不如一见

    一、“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是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

    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

    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

    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

    二、成语解释百闻不如一见

    【解释】: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拼音码】:bwbj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反义词】:道听途说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英语】: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三、“百闻不如一见的闻和见到底是什么

    这跟汉宣帝时的老将赵充国治理西羌的故事 有关。

    在汉武帝的时候,在今天的甘肃西部、四川北部、青海东部等 几省交界处,以湟水一带为中心,聚居着先零、广汉等十几个部落 的羌族人,称为西羌。匈奴强大的时候,西羌是依附匈奴的族群之 一,从张骞经营西域以来,汉朝联合了西羌各部族,孤立匈奴,羌族 逐渐内迁,和汉族不断融合,西羌地方局势比较安定。

    汉宣帝时, 朝廷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西羌,先零羌首领请求允许他们渡 过湟水游牧,义渠安国奏闻了朝廷,但并未得到朝廷明确的允许。 随后西羌部族即按照原定计划,渡过湟水,当地郡县不能制约。

    随 后西羌各部族以先零羌为首,“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 诅”,形成了盟约,羌族各部族形式上统一了起来,实力变得较为强 大。 而同时西羌各部族也开始秘密和匈奴联络,甚至准备从匈奴 借兵,“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准备彻底推翻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建立统一的羌族政权。

    面对危急的形势,朝廷再次派遣义渠安国巡视西羌,分辨善 恶,处理谋叛的羌族。而义渠安国派去防御羌族攻击的朝廷部队, 又被羌族袭击,损失惨重,自此,汉朝对于羌族的控制处于风雨飘 摇之中。

    赵充国墓图面对困难的局势,派谁去才能解决问题呢?宣帝派人向曾参加过汉武帝时北征匈奴的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没有谁比我去更合适了”,宣帝不太放心,又派人问赵充国:“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如何,需要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军事安排,不能离开了现场具体情况,纸上谈兵。我愿意先尽快赶到金城,从当地了解情况,制定好对应的计划,再向陛下回复。

    请陛下相信老臣。”到达金城之后,赵充国充分认真了解情况,准备充足,率兵前往羌地,又稳守不出战,利用自己在西羌各部族中崇高的威望,使西羌联合军中并不坚定的部分首领,对和自己作战产生怀疑,引起羌族内部矛盾。

    稳扎稳打,一战击败羌军主力,又采取了分化瓦解与宣扬善后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最终西羌豪族杀死反叛的首领犹非、杨玉等人,投降汉朝,西羌局势终于安定下来。西羌的安定,为汉羌两族人民的融合交流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在这一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中,赵充国所作出的贡献,无疑是很大的。

    四、百闻不如一见是不是一个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召集群巨商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军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后来,赵充国来到了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硬打,下令进兵.赵充国不同意,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赵充国反复奏报,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赞成赵充国的人逐渐由原先的十分之三增至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赵充国的方案通过了,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