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阡陌红尘

    阡陌红尘

    一、“纤陌红尘”是什么意思

    阡陌红尘,意为我们生活在这凡尘俗世,总会经历幸福与不幸,欢乐与悲伤,尽尝人间酸、甜、苦、辣。

    阡陌,原指田间的小路,东西南北纵横交错,阡是指东西走向的路,陌是指南北走向的路,词的意思就是说道路四通八达,交错纵横。就如我们的人生,幸运与恶运,幸福与悲惨,平安与危险,总是错综复杂的交缠一起,没有人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没有坎坷与痛苦。

    红尘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人间俗世之意。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

    指的就是这个世间,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来源于过去的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

    扩展资料古代时的“红尘”一词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中:“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 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红楼梦》开篇阐述石头的来源时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这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正是来自道家的神话故事。 农田地里的小道和灌溉渠道,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出自“阡陌交通”,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意思是纵横交错。农田地里的小道和灌溉渠道,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纤陌 百度百科-红尘。

    二、纤陌红尘是什么意思

    交错的繁华之地。

    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纤陌红尘,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白话释义: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交错的繁华之地,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内容简介: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