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此木为柴山山出

    此木为柴山山出

    一、此木为柴山山出的下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为柴山山出 小土归尘人人从

    此木为柴山山出 白水作泉日日昌

    此木为柴山山出 女家即嫁可可哥

    此木为柴山山出 寸土为寺手手拜

    此木为柴山山出 白王成皇人人从

    此木为柴山山出 女子成好山山出

    此木为柴山山出 千里为重口口回

    此木为柴山山出 士心为志日日昌

    此木为柴山山出 波女作婆日日昌

    此木为柴山山出 门口作问口口回

    此木为柴山山出 人从为众口口回

    此木为柴山山出 一人为大可可哥

    此木为柴山山出 木公成松个个竹

    此木为柴山山出 林木为森火火炎

    此木为柴山山出 水皮生波水水淼

    此木为柴山山出 日月共明日日昌

    此木为柴山山出 江鸟为鸿只只双.(双为繁体)

    二、此木为柴山山出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组合联是在对联内先把某个字拆开,再重组起来,以形成一个完整对联的形式。创作组合联需要心思敏捷,选字巧妙。例如:佛印是苏轼的好朋友,因此和苏小妹也熟,熟了就偶尔开玩笑。

    小妹曾出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这里把“僧”和“佛”字拆开又组合,同时讥笑佛印难以成佛,佛引反唇相讥: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把“婢”和“奴”拆开又组合,同时也挽回了面子。虽是嬉戏,却对仗极工。

    同类趣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分片切瓜、竖八刀横七刀。(苏轼)。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共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 --干 隆。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纪晓岚。

    四口同固,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苏小妹。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佛 印。

    扩展资料: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

    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咸丰年间,有一位知府叫卜昌,他小有才气,但傲气十足。有一天,他来到一家学馆,见两个学童正在读书,便想卖弄文墨,于是同两学童对句。卜昌冷笑道:“两火为炎,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变淡?”

    一学童笑着对道:“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成卦?”卜昌一听骂他是乌龟,气得满脸通红。另一学童见卜昌丑态,也对道:“两日为昌,既然不是娼妓之娼,为何加口便唱?”卜昌一听气坏了,可两个学童对得文韵俱佳,也无可奈何。

    北宋佛印和尚有一天去拜访苏东坡,大吹佛力广大,佛法无边。坐在一旁的苏小妹便有意开他的玩笑:“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一听,也反戏她一联:“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苏小妹和佛印的妙对,就是利用析字法巧拼“僧”、“佛”、“婢”、“奴”四字,互相戏谑,妙趣横生。

    唐伯虎才思敏捷,写有一副脍炙人口的析字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巧妙之处在于把“十口心”合成“思”字,“八目尚”合成“赏”字,而又串成一气,文义通畅。

    据说,有两姓联姻,男方姓潘,女方姓何,在举行婚礼这天,一客人赠联祝贺:“嫁得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娶得何家女,添人添口便添丁。”上联以“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以“人、口、丁”合成何”字,既暗含双方的姓氏,又反映了双方的愿望,幽默诙谐之中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西湖天竺顶有一座庵寺,叫“竺仙庵”,庵边有个泉眼,泉水极其清冽。有两个脱俗静心修道的人,经常在庵中用泉水煮茶品尝。有一联悬于庵门:“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上联“品”拆成“三口”,“泉”拆成“白水”;下联“竺”拆成“二个”,“仙”拆成“山人”。把道士在庵中的情境写得惟妙惟肖。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组合联

    三、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一一一夕夕一一一

    上联:此木成柴山山出

    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联的故事如下:

    清朝才子王尔烈博闻强记,才学出众。年轻的时候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位砍柴的樵夫,肩上挑着一担柴。樵夫见眼前是一位进京赶考的年轻人,就打趣地对他说:“来!让我考考你,看你怎么样!”说着,樵夫指了指肩上挑着的一担柴说道:“‘此木为柴山山出’,请你对出下联。”

    王尔烈看了看樵夫,觉得樵夫虽是砍柴出身,倒也粗通文墨。王尔烈稍加思索,脱口而出答道:“因火成烟夕夕多。”樵夫听罢,竖起拇指连声称道:“对得妙!对得妙!”且不说上联,只说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这“夕夕”与“多”之间,又有何关联呢?

    甲骨文中的“夕”字,像半个月亮,是指整个夜间,从黄昏开始到第二天黎明前。《说文解字·夕部》:“夕,莫也(莫是暮的古字),从月半见。”许慎认为“夕”的本义是傍晚。“从月半见”的意思是太阳光尚未消失,月光还不太明亮。从甲骨文看,“夕”指夜间,到了金文时代,才见“夕”指夜晚。所以“夕”的本义是夜间。“夕”的傍晚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诗经·卫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意思是傍晚太阳落山了,牛羊要下山回家。

    至于“多”,《说文解字·夕部》:“多,重(zhòng)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晶。”这里许慎所说的“多”为“重”是引申义。从造字法来看,“多”在六书中是会意字,夕是夜晚,再加上“夕”,即又一个夜晚,而成为“多”。因此“多”由“夕”而“夕”的意思是一个夜晚连着一个夜晚,引申为数量大的,数量多的,也就是今天常用的的意义。

    四、“此木为柴山山出”的下联谁知道啊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

    这一联,拆字而成,堪称绝对,一向为人所乐道。大凡这种名联,总会附会到名人头上。关于这一联的出处,便有种种说法。一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舟过处,见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水乡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

    “此木为柴山山出”的另一下联是“白水作泉日日昌”。说是过去有个穷秀才,屡试不第,有人在他门上写了一句:“此木为柴山山出”,讽刺他这种人就像山里的木柴,到处都是!秀才见了,在后面回敬了一句:“白水作泉日日昌”,意思是说,我的才学像泉水一样不会枯竭,没准哪一天就时来运转了。

    尽管前人已经对出下联,“此木为柴山山出”仍然像是一个悬案,一个关于智力的挑战,总有好事者出来应战。其下联也就层出不穷,有的对得还很有趣。例如:

    “良女作娘喜喜囍”,良家女子做新娘,自是双喜盈门。

    “女家即嫁可可哥”,《诗经》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儿到婆家,嫁一个可心的阿哥。人同此心。

    “寸土为寺手手拜”,寺虽小,善男信女却不少。“拜”为会意字,从两手,从下(丅)。隶书将“丅”并入右“手”而成为“拜”。

    “丑女为妞月月朋”,妞虽丑女,月月都有新交的朋友。也许,丑小丫已渐出落成白天鹅了。

    “江鸟为鸿只只双”,据说鸿雁对爱情的追求十分热烈,形单影只(只)时少,双(双)栖双飞时多。

    “门口作问口口回”,一口发问,众口作答,此中民风古朴。

    “黑土当墨月月用”,两个“月”字成了连体婴,高!

    这种拆字之对,属于巧对,属于文字游戏,平仄是不能计较的,思想寓意也是不能强求的。不过,其上联“此木”为偏正结构,“此”为代词,这几个对句的开头二字全都对得不工。即使是资深的“白水作泉日日昌”一句,也对得不大工整。“白水”对“此木”已属勉强;“昌”字会意,从日,从曰,并非上下两个“日”字,以“日”“曰”对“山”“山”,并没有对上。

    要严格对上的,恐怕还没有。上联的“此”为代词,“木”跟“柴”是相似的,“此木为柴”,是上下结构,“出”也是上下结构,作动词。柴从山里来的,意为:山里的木柴,到处都是。严格来说,上下联还要有所关联,或相近,或相对。看似简单的拆字联,要严格对上,不容易。

    根据这些思路,我对了一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小土成尘火火炎。

    结构比较工整,“土”跟“尘”相似,上下结构。〔柴〕经火焚烧〔炎〕化作灰烬,即尘土。与上联很联惯,寓意也很深刻。柴的作用是什么?当然是用来烧的。由出处可知,上联是比喻一个人像木柴一样,很平凡,满山都是;而下联说明,柴燃烧自己而为别人带来了光和热,最后化作尘土。比喻为别人无私奉献的人,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是伟大的,正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正好反驳了上联作者的讥讽。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