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思想品德

    一、【思想品德的基本观点】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1、如何正确把握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国家教育部制订了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是怎样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2)我们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性质该如何把握?我们把握新课程的性质,主要应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胡锦涛总书记对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及其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方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我们把握新课程性质,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定位,既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进行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其中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思想品德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一、活动课的开展要努力克服“两张皮”顽症,切实增强活动课的效果.设立活动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提高形学生用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组织活动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如果活动课没有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无论形式多么新颖,场面多么热闹,内容多么复杂都是曲解了活动课本质的“闹剧”.因此开展活动课教学要力戒形式主义、风头主义.二、活动课的开展要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增添活动课的温馨氛围.将文明礼仪行为引人活动课中,增添了活动课的温馨氛围.当学生表演或辩论时,同学们要鼓掌欢迎,有争论的时候要等对方陈述完,不能中途别人的讲话.当双方据理力争的时候,不要“口出言、恶语相向、胡搅蛮缠.当一方自感理屈,应心悦诚服的认输,并向对方祝贺,对方也应礼貌的回应,不可趾高气扬,藐视对方.全体学生聆听或观看到精彩节目时,应给以掌声赞许和支持.三、活动课的开展要善始善终,在分享收获中领悟活动课的真谛.活动课的开展切忌“虎头蛇尾”.如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调查,开展小品表演、辩论等活动,却没有总结、交流、分享提升、回归教材的过程.这样的活动课同样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是在走过场.学生参与了,课内课外都活动开了,但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做.所以,活动课不是动了、体验了就结束了.关键是在这其中学生感悟到了什么,这才是整个设计的最终落脚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下来.只要有,哪怕他们的感想并不符合教学设想的预期目标,哪怕只有一丁点,都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很关键的环。

    三、思想品德与政治有什么关系现在学的思想品德课明明只是个人道德的修

    思想品德是让你提高自我修养与思想深度的,他是对你行为和意识进行规范.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二就是品德,思想方面就牵扯到政治方面的内容,(这里说的政治不单指处理国家政务,和外交方面的内容)比如马克思思想,毛泽东思想,还有一些哲学思想,比如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运动与发展的关系,这就是政治,还有一些国家制度和外交关系也是.而品德就是你说的个人道德与修养撒,现在你学的这些知识只是政治的一个小部分,要好好掌握,政治包含的内容我一时说不完,多得很,你自己好好领悟哈我说的吧,打字很累,给点分哈.。

    四、如何来评价思想品德课

    一、从课堂教学目标来评价 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完整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全局,新课标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2、目标达成是否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目标应由学生在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中实现.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不能全程代办、操办.有些课堂尽管老师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观看媒体演示、组织讨论等,竭尽全力想要把课上得活跃一点,但课堂上的气氛仍然沉闷.反之也有一些课堂,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哄哄,该讲的没讲清楚,该听的没听明白,课堂秩序失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这两种课堂都没有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前者是强制,后者是放任.前者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后者将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成了自由学习,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应在激发上作为,而不是强制式作为,也不是放羊式的不作为.教师应发挥引导、组织、促进学生学习的“领头羊”作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己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实现教学目标. 二、从教学过程来评价 1、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如何发挥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性质的首要因素,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结合,倡导合理灵活利用各种课堂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所以在新课堂中教师教学思想应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我倡导,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你能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设?”学生可从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强法制建设,兴建生态农业、加强管理和开发,发展旅游业,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多方面来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少教师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理论上都明白,但实际操作却与初衷相去甚远,在我平常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仍然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突出什么重点,要解决什么难点,怎样达成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样读、怎样理解都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走.有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问”,一堂课老师的提问多达二三十个其中有些问题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如此多的提问学生怎么有足够的时间去研读课文,去独立思考和探索,最终教师所提问题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这样的课不论教师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教学工具(图片、录相、多媒体),也不管教师采用了怎样新奇的教学手段(听录音、看录相、做表演),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课堂.因为表面上是学生为中心,实际上仍然是教师为中心,其核心是“传递”和“灌输”.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不仅要在教学思想上“放得开”,而且要在教学行为上“放得下”. 再次,师生互动有效.“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包括教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课堂上的答问、讨论、填图、作业练习训练等.有些课看上去学生思维很活跃,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事实上学生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缺乏学生活动的课决非一堂好课.有的课学生的肢体虽然动的多,但学生不是主动的动,而是被动的动,或者是没有思维的乱动,这样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表面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动”是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使他们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一种跃跃欲试之中,这种“动”才有实效.例如:讲授“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时,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究竟哪个作用更大?”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法律的作用更大,有的同学认为道德的作用更大,同学们争执不休、各抒已见,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自己的观点,可让他们各自回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安排他们进行辩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又张扬了学生鲜明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从教学效果来评价 1、看知识掌握情况 一课一得这是我们对一堂课的起码要求,好课要使学生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一桶水和一杯水,不仅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知识储备上,更要看学生对这一杯水真正接收程度,还要看学生在实际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