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心泣血
一、“椎心泣血”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
董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讲台, 为了教育事业,她椎心泣血、鞠躬尽瘁,终于收获桃李满天下的硕果。
例句的作者明显将“椎心泣血”与“呕 心沥血”混为一谈了。 “椎心泣血”出自汉代李陵《答苏武书》: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椎心泣血”的 意思是用力捶打胸膛、眼中哭出血来,形容 悲痛万分。
这一成语表达的是人的哀痛心情, 与“呕心沥血”、“鞠躬尽痒”之类的词并无 关联。 例句可将“椎心泣血”改成“呕心沥血” 等相似含义的词语。
“椎心泣血”的“椎”音、义均同“捶”, 注意不能写错念错。
二、成语故事椎心泣血的故事内容如何
椎心泣血的成语故事:李陵在给苏武的回信中,还以极其痛楚的心情,述说了自己远托异国之悲和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同时,在信中对自己败降匈奴的变节行为,虽然悲 怨满腹,也不忘司咎自责,并且为之辩解,说自己的败降,决不是“背君亲捐妻 子”去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要“有所为”,要在适当的时机“报恩于国主”。 可是他的心思却不为汉朝君臣所理解,结果老迈的老母,无罪的妻子,全遭杀害, 这使李陵陷入极度的悲伤之中。
对此,李陵在圆信中写道: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 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 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捐妻子而反为利者 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 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徇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 国之羞。 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成而骨肉受刑,此陵所 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困平城: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亲往追击韩王信,至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 东),被匈奴围困,七日不得食,后用陈平计,才得免难;仅:只;免:免于被俘; 不死:不为保全气节而死;有所为:有所作为,指在适当时机报效汉朝;诚以:实 在觉得;虚死:为虚名而死;范蠡(音里):春秋时越国大夫,吴国与越国交战, 越王勾践败,退守会稽,后因采用范蠡的计策大破吴国;曹沫:春秋时鲁国人,与 齐三战三败,鲁庄公惧齐,乃献地求和,后鲁与齐盟,曹沫持匕首劫齐桓公,迫使 齐桓公尽退鲁地;雠:同“仇”。 过去高祖皇帝率领着三十万大军却被围困在平城,当时猛将多如云,谋臣多如 雨,可是还七天没吃上饭,只是免于被俘而已。
何况我李陵呢,匈奴的十万大军难 道容易对付的吗?然而那些执政的人议论我,责怪我不为保全气节而死。我不为气 节而死,固然是有罪的,可是子卿你看我李陵是贪生怕死的人吗!难道有背弃国 君、父母,抛掉妻子反倒以为自己有利吗!我所以不死,是要有所作为啊!我当时 的打算正像前信中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向国君报恩。
我实在觉得为虚名而死不 如立节,销声匿迹不如报答国君的恩德呀。从前范蠡不为会稽之耻而死,终于为越 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不为三次失败之耻而死;终于为鲁国雪了耻。
我一片诚心,私 下里羡慕他们而已。怎能料到志向未酬而怨恨已成,计谋未成而骨肉已遭诛杀,这 就是我仰天捶胸极度悲伤的原因。
后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被简化引申为“椎心泣血”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