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峣峣

    一、“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是什么意思

    意思:高细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

    出自:东汉 李固《遗黄琼书》 原文选段: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

    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 释义: 我曾经听得古语说:“高细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

    《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能够跟着唱和的人一定很少。一个有盛大名声的人,他的实际就很难和他的名声相称。

    近来鲁阳的樊英应皇上征召刚到京城,朝廷就为他建筑高台,设置坐席,像供奉神位一样地接待他。 扩展资料 文章主旨: 文章先从立身处世着笔,劝导黄琼为人应介乎“隘”与“不恭”之间,指出若要“辅政济民”,当今正是时机,用以激励黄琼。

    接着用“峣峣者易缺”六句说明声望太高容易降低,名声过大实际才能就很难相称的道理。 并以鲁阳樊君的行事,证实“峣峣者”的“易缺”,“皦皦者”的“易污”;又用胡元安等人的实例申说了“盛名之下”往往是“其实难副”,告诫黄琼要有自知之明。

    最后以恳请对方速赴洛阳任职,彻底洗刷“处士纯盗虚声”的愿望作结,点明写信的用意。 作者成就: 李固所著的章、表、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共十一篇。

    弟子赵承等悲叹不止,于是共同记录李固的言论事迹,写成《德行》一篇。 《全后汉文》收录有《举敦朴士对策》、《对策后复对》、《发丧对》、《上疏陈事》、《与吴雄上疏》、《理种暠应承疏》、《与刘宣上言》、《荐杨淮》、《驳发荆杨兖豫卒赴日南议》、《冲帝山陵议》、《临荆州辟文学教》; 《助展允婚教》、《奏记梁商》、《奏记梁商理王龚》、《议立嗣先与梁冀书》、《遗黄琼书》、《与宾卿书》、《临终与胡广赵戒书》、《临终敕子孙》。

    二、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几句诗是出

    1、”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出自于《后汉书》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释义:越白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弄脏,越硬的东西就越容易折断。

    注:“皎”,指玉石之白;“峣”,为高直貌。其义不言自明: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于《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释义: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因为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

    扩展资料

    《汉书·东方朔传》节选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释义:

    《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三、"峣峣者易折,曒曒者易污"的历史背景

    出自《后汉书 黄琼传》 李固写给黄琼的一封信中

    东汉后期,朝政纷乱,有识之士希望能聚集英才,参与治政,挽回颓势,因此纷纷向朝廷荐才。黄琼也被推荐,受汉顺帝之召,但他走到半路,托病不去了。李固平时很敬佩黄琼,听说后,就写信鼓励他积极参与国事,建立功业,来证明自己的实际才能,并指出有些欺世盗名之徒,被征后无所建树,使朝野失望,以此来激励和督促黄琼。后来黄琼果然对朝政起了相当作用,官至太尉、司空。信中古今引证,正反衬托,饱含激励劝勉之情,呼吁有美好名声的人,赶快投入到实际的事务中去,创建自己的真才实学。

    《后汉书 黄琼传》原文摘录: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香在《文苑传》。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

    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

    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E825E825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无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