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冯道传

    冯道传

    一、文言文《冯道传》翻译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他家先祖曾务农或为儒,没有一定职业。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书记其时庄宗据有河北,文牍事务繁忙,统由冯道掌管。

    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人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

    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学士。”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始设立的。不久冯道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行为浮躁的人他必定贬抑不用。有位工部侍郎名叫任赞,退朝时,和同僚在后面嘲笑冯道说:“他若快走,一定会掉下《免园册》。”冯道听说此事,召来任赞对他说:“《免园册》的文章都是名儒编集的,我可以背诵。旧朝廷一些士子,不过读了些考场上的华丽辞藻,就去应试,都是窃取公卿的名位,真是何等浅薄、狭隘。”任赞十分惭愧。

    天成、长兴年间,天下连年丰收,朝廷无事。明宗坐朝延英殿,留冯道向他询问朝廷外面的事。冯道说:“陛下以至上的道德承受天命,上天以丰年昭示祥瑞,陛下更要日日谨慎,以酬答上天之心。臣常忆起在先帝霸府任职时,曾奉命出使中山,过井陉险地时,唯恐马匹失蹄,不敢放松缰绳,等到平地,便不再控制,结果被马摔下,几乎致残。臣所说的这件事虽小,却可以比喻大事。陛下不要因为天下清明安定,连年丰收,便无节制地享乐。兢兢业业,是臣对陛下的希望。”明宗非常赞同。

    二、新五代史 冯道传翻译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他家先祖曾务农或为儒,没有一定职业。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

    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书记其时庄宗据有河北,文牍事务繁忙,统由冯道掌管。 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

    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

    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

    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

    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人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

    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学士。”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

    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始设立的。不久冯道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行为浮躁的人他必定贬抑不用。有位工部侍郎名叫任赞,退朝时,和同僚在后面嘲笑冯道说:“他若快走,一定会掉下《免园册》。”

    冯道听说此事,召来任赞对他说:“《免园册》的文章都是名儒编集的,我可以背诵。旧朝廷一些士子,不过读了些考场上的华丽辞藻,就去应试,都是窃取公卿的名位,真是何等浅薄、狭隘。”

    任赞十分惭愧。 天成、长兴年间,天下连年丰收,朝廷无事。

    明宗坐朝延英殿,留冯道向他询问朝廷外面的事。冯道说:“陛下以至上的道德承受天命,上天以丰年昭示祥瑞,陛下更要日日谨慎,以酬答上天之心。

    臣常忆起在先帝霸府任职时,曾奉命出使中山,过井陉险地时,唯恐马匹失蹄,不敢放松缰绳,等到平地,便不再控制,结果被马摔下,几乎致残。臣所说的这件事虽小,却可以比喻大事。

    陛下不要因为天下清明安定,连年丰收,便无节制地享乐。兢兢业业,是臣对陛下的希望。”

    明宗非常赞同。

    三、冯道传选 翻译 薛居正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他的父亲薛仁谦任后周太子宾客。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文章寓意不同寻常,了解的人认为有公辅大臣的器量。不定期一年,登进士第。

    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帅侍卫亲军,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自傲,没有人敢忤逆他的命令。他的部下官吏控告老百姓违犯盐禁,论法当死。案件将要决断,薛居正怀疑其罪不实,召来百姓讯问,原来官吏与百姓有私怨,于是诬告百姓,。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被处罚。史弘肇虽然很恼怒,但又不能救助。后周广顺衩年(951),迁升为比部员外郎,统领三司推官,不久任知制诰。周太祖征伐兖州,诏令令薛正居跟从国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显德三年(956),迁升为左谏议大夫,擢任为弘文馆学士、决馆事。六年(959),出使沧洲核定民租。不久因为他的才干扬名朝廷,擢升为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调任户部侍郎。太祖亲自征讨李筠及李重进,管理留司三司,不久出任许州知州。建隆三年(962),到朝廷任枢密直学士,代理知贡举。湖湘刚平定,朝廷任命居正出任朗州知州。正遇逃兵数千人聚结山泽为盗,监军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同伙,商议准备全部捕杀,居正用计迟缓捕杀,于是率军队消灭群寇,擒俘盗贼主帅汪端,讯问他,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预,僧侣们得以存活下来。

    乾德初年(963),加任兵部侍郎。皇帝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发动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逃亡的有四万家,皇上为此感到忧虑,居正乘驿马招集百姓,十天后百姓都恢复生业。朝廷命居以本官参知政事。六年(973),任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975)二朋,皇上对居正等人说:“年岁丰登,万物丰盛,如果不是上天保佑,哪里能这样。应当一起想着利众济人的事情,如果政事有闪失,应当予以拯救,来实现我的志向。”居正等愈发勤修政事,来符合皇上的意愿。

    太平兴国六年,去世,终年七十岁。追封为太尉、中书令,赐谥号为文惠。

    薛居正气质容貌伟岸,喝酒喝到几斗还能不醉。秉性孝顺,行为善良,居家生活节俭。任宰相时能处事宽厚,不喜欢苛察,士大夫对此很为赞许。从参政到任宰相,一共十八年,皇帝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四、【历史上对冯道这个人最切实际的评价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冯道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冯道在《长乐老自叙》不但介绍了自己历来所担任的官职和所领受的爵阶,还详细介绍了妻子和儿子们受到的各种封赏,为此,冯道很满意,称自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冯道称赞自己“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这使人无法把他的经历和这种自我评价联系起来.清人王鸣盛称冯道“偏好自矜炫,又浪得美名,齿德位望兼优,反令后世笑骂不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旧五代史-冯道传》对冯道颇多溢美之词.《旧五代史》为宋朝薛居正监修,开宝七年(974)成书,主要依据五代各朝实录和范质《五代通录》修撰.因而《旧五代史-冯道传》的编写必然深受范质的影响.范质曾与冯道在后周同殿为臣,相处甚笃.范质本人对冯道的评价很高,他曾说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范质如此赞誉冯道自有原因.范质本人也有历二朝、事二主的经历,他先在后周任宰相,后任北宋开国宰相.如果他对冯道有所臧否,恐其本人无以自处.正如南宋刘因的诗《冯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唐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历史上对冯道的评价大部分都为负面批评.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冯道传》时删除了大量非实质性的内容,并重新编写.欧阳修以春秋笔法批评了冯道:“(冯)道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欧阳修还对冯道的《长乐老自叙》进行了批评:“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司马光抱有与欧阳修类似的观点:“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明清时期的王夫之、王鸣盛、赵翼等人均对冯道做了不同程度的批评.也有少数的看法认为冯道之所以历事五朝八姓,忍辱负重,乃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值得赞赏的行为.王安石曾说,“(冯)道在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受王安石的影响,当时不少公卿大夫都表示同意王安石之言.清人王士禛在《五代诗话》中称:“王荆公(安石)雅爱(冯)道,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 明代李贽认为,冯道之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 (《焚书-卷五》).细观冯道一生经历,冯道将接济苍生和保全自身结合在一起尚说的过去,若说他一心拯救黎民百姓却有失偏颇.现代颇流行翻案风,有不少文章正面评论冯道.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冯道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即“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这种说法,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把现代人的观点空降于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难免会水土不服.“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生在乱世是一种不幸,没有人愿意选择乱世.国家剧变,祸乱骤起,是变节还是坚持,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我辈生在承平之世,很难有身临其境的体会.但历史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参照和范式.。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五代史·冯道传》论曰

    【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C【小题4】A【小题5】【评分要点】能说明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和国耻的关系,6分;能恰当举例阐发自己的感悟,6分。

    字数不足200字,每少20字扣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黩:贪污。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B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介词,把连词;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D项,副词,表反问代词。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

    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

    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

    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

    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即使送给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一样,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复习策略上要做到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

    认真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并加强古文阅读,适当强化训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②处,“便足以克敌制胜,保存自己”错误。

    ③处,“表达了反对后人出仕做官的观点”应为“不愿子孙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谋取仕途,始终保有自己的礼义廉耻”。 首先要浏览各个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和句子,然后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

    此类题目的误区主要有: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位、曲解实词虚词之意、胡乱推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该题应结合文本内容,第一段“因为一个人不廉洁,甚至于违背礼义,原因都产生在没有羞耻心上。

    因此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国耻”。 然后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对相关问题的普遍认识等等),联系作品中的某些方面内容,详作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五代史·冯道传》中论述道:“礼义廉耻,是治国的纲纪准则,治国的纲纪准则得不到伸张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

    大凡不廉洁便什么都可以拿,不知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

    更何况身为大臣如果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中,知耻尤其显得重要。 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羞耻心。”

    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的关系重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羞耻的。”之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不廉洁,甚至于违背礼义,原因都产生在没有羞耻心上。

    因此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国耻。 我考察自夏商周三代以后,社会道德日益衰微,礼义廉耻被抛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但是凛冽的严冬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在那些昏暗的日子里,其实不是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书上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想要让他稍微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肯定到处受到宠爱。

    ’我当时低下头不曾回应。奇怪啊,这个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借助这些本事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做。”

    唉!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基础的。 《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用礼节教化军民,用大义勉励军民,这是为了使他们有羞耻心。

    当人有了羞耻心,从大处讲就足够进攻,从小处讲就足够防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

    《后汉书》上记载:“张奂担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二十匹好马,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钟,张奂一并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来到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说:‘即使送给我的马多得像羊群一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给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一样,我也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