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楚人一炬

    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历史背景如何

    阿房宫是秦朝耗费巨资修建的宫殿建筑。

    除此之外,秦长城、秦始皇陵等工程也都动用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而这些全都转化为百姓的赋税徭役,令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禁止百姓逃脱赋役,秦始皇还颁布了残酷的刑罚制度。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对百姓的盘剥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将农民逼到了揭竿起义的地步。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率先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率民起义。

    此后,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这些起义队伍中,有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项羽。

    他 率领起义军一路征战,过关斩将,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人函谷关,冲进了咸阳城, 接下来就上演了千古流传的“火烧阿房宫”一幕。

    司马迁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 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 东。”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戍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这就是说,项羽进入咸阳后,四 处屠杀抢掠,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卷走了秦宫里的珠宝 和美女,烧毁了秦朝宫殿,大火三月不熄。

    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火烧阿房宫”一事深信不 疑。在此基础上,民间传说、演义等不断加工,形成了火 烧阿房宫的许多版本。

    有传说称,项羽攻入咸阳后,因自 己的爱妾虞姬曾经被秦军俘虏,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将阿 房宫及其附属建筑全部焚烧。也有传说称,项羽是因为痛 恨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劳民伤财,入关后才烧了阿房 宫,并让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把方圆数百里都烧为灰 烬,为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项羽火烧阿房宫还是引起了后人 的诸多非议。他让举世无双的宫殿化为废墟,将无比珍贵的 文物毁于一旦,而同时进行的抢掠、屠杀等行为更是为后人 所垢病。

    然而,“火烧_阿房宫”实在是对项羽天大的冤枉。 近年来,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的探査终于为项羽平反。

    二、你怎样评价“楚人一炬”这一事件

    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

    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

    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

    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

    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三、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什么意思

    意思是: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出自唐代杜牧《阿房宫赋》,原文选段: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

    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多。

    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

    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房宫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