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大全

    一、写出12种修辞手法的名称,定义

    12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1)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2)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3)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4) 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5) 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6) 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7) 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8) 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9) 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11) 层递: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受语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内容上有等次性,或递升,或递降.作用:层层推进,逻辑性强.《谈水浒人物与结构》以上11种修辞手法,层递,反复,设问,反语这四种比较好判断,出现的频率也不多.而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诘则很重要,出现的频率也很多,望认真学习掌握.。

    二、修辞

    一、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2.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应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三、修辞手法大全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

    四、有哪些现代修辞方法

    你好! 一、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2.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应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五、修辞方法大全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等。

    其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

    常用修辞特点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

    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时注意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

    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

    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

    六、语文有哪些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的作用及其实例 比喻、借喻、借代、拟人、夸张、反复、对偶、排比、渲染、顶真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并举例。

    附录: 辅导员"古道西风"的回答: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可以传达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独特感受。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第向船尾跑去了。”

    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来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写出了看社戏途中的奇特感受。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就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只出现喻体的一种比喻。

    如:“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里用“自由花”来比喻人民得到解放以后的幸福生活,使抽象的意思具体化了。

    借代可以使文章变化生姿。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里用“旌旗“借指军队。 拟人可以使语言更生动,使文章更有文采。

    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将延安人民的欢迎场面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夸张往往故意夸大其词,对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强调或渲染。如:“整个老城像一座烧透了的砖窑”。

    反复的作用是强调所说内容。如:“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对偶能使语言整齐和谐,音韵铿锵,增加文章的美感。 格律诗常它来勾勒画面,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排比可以铺排文意,舒展内容,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还能增强语言的气势。 一.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إ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三.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

    其他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是情与景配合。

    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 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

    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先以中国诗为例。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

    七、修辞手法都是有哪些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八、全部修辞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点化,双关,互文,同感,反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作用是揭示文章中心,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文学的(句子)感染力。

    进一步增强联想;创造文章的氛围。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7、对偶:对偶,指的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最经典的就是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于对偶的判断,一个在于句式一个在于情感。句式要相似,情感要相同。

    8、借代:指的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一般分为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可能有同学认为,比喻和借代有些相似,的确,没有经过系统分析的话,比喻和借代是有些相似,但是经过分析的话,比喻和借代却是很好分辨的。比喻中出现的两种事物或景物是没有关系的,而借代里出现的两种事物或景物,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九、修辞方法都有什么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反语、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ؤ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