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吕祖谦

    吕祖谦

    一、宋史吕祖谦传文言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

    除太学博士,时中都官待次者例补外,添差教授严州,寻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

    召试馆职。先是,召试者率前期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

    尝读陆九渊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

    揭示,果九渊,人服其精鉴文言文阅读答案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文言文阅读答案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

    越三年,除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以修撰李焘荐,重修《徽宗实录》。

    书成进秩。迁著作郎,以末疾请祠归。

    先是,书肆有书曰《圣宋文海》,孝宗命临安府校正刊行。学士周必大言《文海》去取差谬,恐难传后,盍委馆职铨择,以成一代之书。

    孝宗以命祖谦文言文阅读答案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吕祖谦字伯恭。自其祖始居婺州。

    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遂断自中兴以前,崇雅黜浮,类为百五十卷,上之,赐名《皇朝文鉴》。

    诏除直秘阁。时方重职名,非有功不除,中书舍人陈骙驳之。

    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

    骙不得已草制。寻主管冲祐观。

    明年,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卒,年四十五。

    谥曰成。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文言文阅读答案吕祖谦字伯恭。

    自其祖始居婺州。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

    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少卞急,一日,诵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忽觉平时忿懥涣然冰释。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曰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郡人即而祠之。

    (选自《宋史·吕祖谦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B.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C.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D.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晚年会友之地日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荫补:指由于祖辈、父辈的地位使得子孙在入学、人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B.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召试:指皇帝召见没有官职或官职低微的人进京,通过面试最终确定其在京城为官的资格。D.草制:草拟制书,“制”指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吕祖谦知识渊博,受人尊崇。吕祖谦先中进士,后中博学宏词科。

    他在服母丧期间,当时许多名士、学子都前去向他求教、问学。B.吕祖谦读文知人,鉴别力强。

    吕祖谦曾读过陆九渊的文章,并且十分喜欢,后来他负责礼部考试时看到一份答卷说是陆九渊所写,后来证明确如其言。C.吕祖谦编写书籍,注重扬弃。

    吕祖谦接受皇帝命令修订《圣宋文海》时,注重选取雅致的文章、删除浮夸的文字,把原书内容分门别类编为一百五十卷。D.吕祖谦注重修养,宽恕旁人,吕祖谦小时候性格急躁,后读到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后,忽然感觉到平时的急躁情绪很不好,就宽恕了之前的仇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是,召试者率前期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5分)(2)馆阁之职,文史为先。

    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5分)参考答案:10、D11、C C项“通过面试最终确定其在京城为官的资格”错误,“召试”指皇帝通过面试选拔官吏,不是确定在京城为官的资格。

    12、D “就宽恕了之前的仇人”错误,原文有“忽觉平时忿懥涣然冰释”,意思是忽然感觉平时的愤怒之情都没有了。13. (1) 在此之前,被召试的人大多很早就到学士院打听题目,唯独吕祖谦不这样做,但他写的文章特别典雅优美。

    (采分点:“先是”“不然”各1分,语句通顺3分)(2) 馆阁的职位,熟知文史的人当先选用。吕祖谦呈上来的他编写的书,取舍精当,有益治国,因此特别受朕的器重,应当马上起草任命诏书。

    (采分点:“为先”“命词”各1分,语句通顺3分)。

    二、以吕祖谦为首的浙东学派都有那些人

    浙东学派(或称浙东学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派别,其源起于宋,发达于明清时期。

    其代表人物多为活动于宋时“两浙东路”(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钱塘江以东各地市)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其为“宋学”及明清学术中的显学之一,对近现代学术和海外学术(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很大。

    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体系庞杂,著作繁多,其重要学术取向是“经世致用”。狭义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广义的浙东学派包括狭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学术派别,如宋今浙中(浙江中部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浙江南部地区)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注: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区古为“浙西”,而宁(甬)绍、台温、金丽衢地区均属“浙东”地区) 狭义的浙东学派指今绍兴、宁波、台州一带学者所发展的学术,盛于明清,源头可追溯至两宋。

    因学人籍贯及活动范围多在宁绍(今宁波绍兴)地区,地处浙江之东部(注:古以钱塘江为界),故名。阳明学派及浙东史学或包含其中。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支流,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以便与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相对。但其实心学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

    北宋诸儒以周敦颐、张横渠、程颢、程颐为大宗,上承儒家经典,讲仁与心性,又讲格物穷理。熙宁三年以后,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二程分别退居洛阳,理学在此后七年或十年达到成熟。

    宋朝南渡以后,儒学分为三派——程颢开胡五峰之“湖湘之学”,程颐开朱子之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代表者乃朱熹;陆九渊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全祖望评价:“宋干、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

    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

    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

    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元明之际,朱学进居正统之位,为中国君主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

    惠栋在评《毛诗注疏》时说:“宋儒之祸,甚于秦灰。”明朝中叶,王阳明承陆九渊而阐发心学,创立致良知之“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

    明末刘蕺山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着性之义。明末王学亦走入末流,黄棕西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坻,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王是真说: “今之学者,偶有所偷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甚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问。”

    宋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吕祖谦的经世致用派等。陆九渊本人则提出“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

    宋学吸纳儒、释、道三派,形成了所谓的理学与心学,凌廷堪认为“宋学不求于经而但求于理,不求于故训典章制度而但求于心”。方东树则认为“窃以孔子没后,千五百余岁,经义学脉,至宋儒讲辨,始得圣人之真。

    平心而论,程、朱数子廓清之功,实为晚周以来一大治。”理学初起于北宋、盛极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

    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濬、陈献章……等。

    吕祖谦字伯恭,寿州人,因吕姓郡望东莱,世称东莱先生。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官宦世家,八世从祖吕蒙正(圣功),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第一。祖谦自幼随父在福建任所,师从林之奇,至临安,师从汪应辰和胡宪。

    吕祖谦以祖致仕恩,补为将仕郎,绍兴二十七年,改为迪功郎,孝宗隆兴元年四月,中博学鸿词科,特授左从政郎。乾道二年十一月,其母逝,归葬婺州。

    乾道六年,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乾道八年二月,其父去世,久居明招山守墓服丧。

    淳熙三年,因李焘推荐,升任秘书省秘书郎。吕祖谦与朱熹、张栻过从甚密,时称“东南三贤”。

    曾与朱熹一同讲学于浙江浦江的月泉书院,论学主“明理居敬”,认为“居敬。

    三、吕祖谦的人物评价

    朱熹:①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 ②伯恭是宽厚底人,不知如何做得文字似轻儇底人。

    脱脱: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

    全祖望:小东莱之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化其偏,宰相之量也

    纪昀等:祖谦虽与朱子为友,而朱子尝病其学太杂。其文词闳肆辨博,凌厉无前,朱子亦病其不能守约。。祖谦於《诗》、《书》、《春秋》皆多究古义,於十七史皆有详节。故词多根柢,不涉游谈。所撰文章关键,於体格源流,具有心解。故诸体虽豪迈骏发,而不失作者典型,亦无语录为文之习。在南宋诸儒之中,可谓衔华佩实。

    白寿彝:吕祖谦关心朝中大事,极力主张抗金。他曾上书说:“恢复大事也,规模当定,方略当审……臣愿精加考察,使之确指经画之实,孰先孰后,使尝试侥幸之说不敢陈于前。”他对南渡之后50年,“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的情况极为担忧,希望能从根本上予以改变,其用意显然是十分深刻的。可惜吕祖谦在从政的18年间,屡被他所说的“隐忧”所困,未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实在令人叹惋。

    四、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翻译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

    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

    五、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译文

    天下间的事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亦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晋连兵攻伐郑国,郑快要灭亡了,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一席话就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不仅仅使秦军撤退,秦军撤退时还留下了军队援助郑国,局势的变化太快了!烛之武的话使秦穆公背弃晋国亲近郑国,丢下强援、依附弱国;不顾旧日恩情、召来新的怨恨;放弃成功、愿意冒险.若不是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意,怎么会这样呢?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动心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便视晋国如鼻涕唾沫,把它丢弃掉了,这跟郑国有什么关系呢?将来要是有比烛之武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必定会和郑国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的!。

    六、怎么翻译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

    翻译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

    天下间的事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亦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晋连兵攻伐郑国,郑要快灭亡了,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一席话就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不单是让秦军撤退,秦军撤退时还留下了军队援助郑国,局势的变化也太快了!烛之武的话使秦穆背弃晋国亲近郑国,丢下强援、依附弱国;不顾旧日恩情、召来新的怨恨;放弃成功、愿意冒险。若不是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意,怎会这样呢?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动心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便视晋国如鼻涕唾沫,把它扔弃掉了,这跟郑国有什么关系呢?将来要是有比烛之武说的还要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必定会很快听从的!

    一:原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二:作者介绍: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南宋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称东莱先生。与朱熹、张栻齐名,同被尊为“东南三贤”,“鼎立为世师”,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大家。他所创立的“婺学”,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