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上行下效

    一、上行下效的含义是什么

    “上行下效”,语出班固《白虎通 义•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 之。”

    意思是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也 跟着怎么做,一般指不好的事情,用以告诫地位高的人特别是最高的领导人物要注意自 身的言行,以免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战国策》中记载了莫敖子华的对楚威王说 的一段话:“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 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 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这个典故后 来被概括为“楚王好细腰”。

    《墨子•兼 爱》中也记载了这一典故,并且明确指出:“君说之,故臣能之也。”臣下之所以能够 那样做,是因为国君喜欢那样的事情。

    “楚 王好细腰”,后来比喻当权者的爱好引导着 社会的潮流,东汉马廖在《上长乐宫以劝成 德政疏》里也引用了这样的句子:“吴王好 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 死。”这就是“上行下效”的典型案例。

    二、【上行下效作文】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

    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

    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三、“上行下效”一词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

    在阅读中,经常发现有人把贬义词“上 行下效”用到中性或者褒义语境,这是错误 的。

    看下文: 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廉政勤政,率先垂 范,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 上行下效:效,仿效、跟着学。

    上面的 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一般指 不好的事情)。如:“上行下效,淫俗将成。”

    (《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意思与上 梁不正下梁歪相似,而例句说的是领导树立 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自然是不能说“上行 下效”的,宜适当修改。 “上行下效”中“行”是“做”的意思, 不要写成“形”。

    四、“上行下效”有贬义的意思吗

    2006年2月3日的《环球时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官场劲刮亲民风, 访贫问苦,上行下效》的文章,说的是国家领导人在春节期间走基层、访民 众,带动了各级领导纷纷走近民众,深入基层。

    感动之余,感觉文章的标题 中“上行下效”一词值得商榷。 先看一下“上行下效”的典故吧。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后, 一直没有人当面指出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有一天,齐景公宴请 文武百官,酒宴过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

    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 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官也会高声喝彩:“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对弦章说了一番。

    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 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君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 喜欢吃什么;国君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君喜欢人家奉承, 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国君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 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国君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 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 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说:“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而《旧唐书•贾曾传》就对这个词定了性:“上行下效,淫俗将成。 ”从齐景 公那则典故可以看出,“上行下效”用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 便也跟着怎么做;而且表达的含义是否定的,形容的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 文章中本来是表示“以国家领导人为榜样”,却用了 “上行下效” 一词,实 在不妥。

    五、为什么用这句话形容上行下效干坏事

    "上梁不正下梁歪"常用来形容上面 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出自晋代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本为古代建筑术语,意思是上梁如果放不端正,则下梁也会歪曲。 这句话其实来自于一个民间故事。

    一个县官受了别人贿赂的一卷锦缎,便到裁缝店做衣服,他担心裁缝偷衣料,便在门口窥视。 果然,裁缝扯下一段揣到怀里。

    县官出来喝斥裁缝,并惩罚裁缝。没想到给县官送礼的是裁缝的亲戚,裁缝早知此事。

    于是把县官受贿的事揭出来,县官说:"当官受礼很正常。"裁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便是这句谚语的由来。 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表率作用,"仁政"便是要求统治者礼贤下士、以高尚的道德去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

    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即强调"上梁"的重要性,只有"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这种思想后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我们强调"行胜于言"、"身教胜过言教"都是强调表率的作用。

    六、上行下效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

    这个词的意思是行:做;效:仿效,模仿。

    上面的人怎 样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在书中的《外储说•左上》篇记载了这 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五霸之一的齐国国君齐桓公非常喜 欢穿紫衣服。大臣们看国君如此,便都不知不觉 地也跟着穿起紫衣服来。

    城中的百姓见大臣们出 出入入,来来往往,一律穿紫色的衣服,觉得又好 看,又时髦,便纷纷仿效。一时间,齐国都城临淄 满街一片紫色。

    紫衣服时髦了,结果将紫衣服的 价格抬了起来。一件紫衣服的价格与五件白衣服 的价格相等。

    而且,继续上涨的势头不减。 这种不正常的供求情况引起了齐桓公的忧 虑,他立即召见大臣管仲,不无担心地对他说:“街 市上紫衣服的价格太贵了,如此下去怎么了得,你 要想个办法控制一下。”

    管仲看看齐桓公说:“这件事容易办,但必须 从大王身上做起,您以后不要再穿紫衣服了。 凡 是穿紫衣服的人走近您,您就说:‘离我远点,我讨 厌紫衣服的臭味。

    ’” 第二天,齐桓公召见满朝文武,商讨国家大 事。大臣们一看,今天国君怎么没有穿紫色衣服 呢?他们不禁在心中起了疑惑。

    齐桓公对大臣说:“今天有事快快奏来! ” 一位大臣立即上前奏事。 还没等他走过来, 齐桓公立即以手拖鼻说:“请快快站远些,我闻不 了你那紫衣服的臭味。”

    满朝文武大臣听了齐桓公的话,不禁面面相大臣们下朝回家,立即换下自己身上的紫衣服。也真见效,当天宫中就再也见不到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了。

    百姓们见大臣出来进去都不再穿紫衣服,一 时各色衣服又都在街上出现。 再看看穿紫衣服的 人,他们自己都认为显得非常老气了。

    这样的衣 服自己真的非常喜欢过,真的穿过吗?人们都不 禁暗暗地问自己。不到一个月,齐国京城临淄就 看不到有人穿紫衣服了。

    又几个月过去了,幅员 广大的齐国连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也看不到了。随 后,紫衣服的价格迅速回落,很快恢复到比较合理 的水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