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道德是什么

    道德是什么

    一、1.什么是道德

    答:所谓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实际上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道德,从道德精神,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到道德规范,作为直接指挥和支配思想行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显示出的力量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良好愿望,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憧憬和设计大同世界.道德远远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内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广泛得多,价值要重大得多.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道德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内在力量.道德不完全是“通过主体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总和”,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蕴含、赋予、创造的富有积极、健康、向上意义的精神价值.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只是道德规范与其他规范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人类社会的所有规范都与伦理道德有关,甚至可以说都渊源于人类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和阐释,都贯穿着伦理道德的精神和原则.。

    二、道德是什么

    道德: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

    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二)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麽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其实道德是不是1个人追重要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

    三、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扩展资料:

    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道德

    四、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必须与法律相分别,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有国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样,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有一定差距。

    对人群来说,终极的道德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道德不具备法律的能力。有的话就只能是在人们的道德水平与法律结合而成为最终形态——法律。那也就不是纯粹的道德了。或者是个人的坚定的道德品质,也许勉强可看作最好的阵地。

    五、什么是道德,它有哪些特征

    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二、道德的起源(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主要内容.(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六、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

    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二)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道德也许并非后天训练养成,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除智慧之外又以厚礼。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C)也许就是道德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它使人对他人受到伤害厌恶。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病变的病人会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耻感。

    七、什么是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

    特征包括共同性、民族性、历史继承性、变化性、传播性。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

    3、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

    4、自律性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

    5、变化性

    道德观是不断更新变化的,不同时代道德是有侧重的,某种方面说,在不同的时代评价古代都有其局限性。

    6、传播性

    道德观的来源于对世界的认识,而对世界的认识是在变化的,所以道德观也是变化的,是学习的,是可以传播的。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八、道德是什么

    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共同行为的思想基础,它产生了社会对人类个体的约束力,又是一种为大家有益的社会规则.任何个体都永远生活于它来之于社会的道德影响之中,道德的基础的人的本性的社会存在.所有人要遵守普遍的道德规则.否则,他可能会被社会所排斥.但每一个时期的社会道德都有它特定的含义,随着人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一个聪明的人,是会引领社会道德,走在时代的前列.但可能要付出个体自由或任性的代价.所以就有了道德的选择.每个人所做的选择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结果,它反过来影响这个人的生活甚至一生.格物致智有人说良心是靠不住的向导,因为只是由儿时的训导和模糊的回忆构成的,并不是构成道德力量的有力支柱,那么道德力量到底应该来自于哪里呢?

    有人说滥施道德,容易被人利用,易受骗,并且使道德贬值?

    对集体的忠诚、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也算是道德的一种?那么例如集体在犯错误时,对组织和集体的忠诚和公平正义道义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如果说道德以自由为前提,那么自由意味着承担责任,那么责任与使命的确定必然有其主观性,不能以广泛的价值追求为基础,与道德价值的普惠性相悖,到底如何界定道德和使命的关系?

    当忠诚,情义,道义,使命,承诺。..等这些被视为道德代名词而相冲突时,有没有更高的道德标准(信仰或文化的传统)出来摆平其关系?否则道德岂不是处在无序状态,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标准武断的可以把道德的边界随便挪来挪去?

    当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群体的狂热中会失去了效力,群体心理的发作会产生法不责众的错误经验,使人意识到,人可以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之后,会产生出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能量我以为这就是伦理学的全部意义(尚福尔)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英国)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 ●如果你的道德观念令你消沉,那它们就一定是错误的道德观念----(史蒂文生) ●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卢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