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古今中外

    一、像古今中外的成语

    是非曲直 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 阴晴圆缺 喜怒哀乐 酸甜苦辣 悲欢离合 …… 博览古今 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形容学问渊博 洞鉴古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 茹古涵今 犹言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博古通今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亘古通今 亘:横贯;通:贯通.指从古到今.今愁古恨 古今的恨事.形容感慨极多.古是今非 古代、现在的是非得失.指评论从古到今的功过曲直.不今不古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不古不今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察今知古 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循着时间的先后逐渐演变而成的.观察它的现在,可以推知它的本来面目.吊古伤今 吊:凭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贯穿今古 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古肥今瘠 比喻书法的不同风格.贵古贱今 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当代的事.古今中外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古往今来 从古到今.古为今用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厚古薄今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厚今薄古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借古喻今 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今月古月 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谢无常.颂古非今 指不加分析地颂扬古代的,否定现代的.是古非今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通今博古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尊古卑今 尊崇古代的,鄙薄现在的.震古烁今 烁:光亮的样子.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博览古今 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陈古刺今 即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超今冠古 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超今绝古 指超越古今.超今越古 指超越古今.洞鉴古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镕古铸今 融会贯通古今知识.同“镕今铸古”.镕今铸古 融会贯通古今知识.亘古亘今 亘:横贯.指贯串古今,从古到今.格古通今 穷究古代,通晓当代.指学富识广.行古志今 按古道行事,为当今服务.指时异势迁,不可食而不化.继古开今 指继往开来.稽古揆今 指考古衡今.讲古论今 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极古穷今 指穷尽古今.稽古振今 指考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竞今疏古 指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犹厚今薄古.今来古往 犹古往今来.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迈古超今 指超越古今.慕古薄今 慕:羡慕,仰慕;薄:轻薄.指厚古薄今.泥古非今 拘守古代的而否定当今的.形容崇尚陈规旧法,贬低新鲜事物.披古通今 披:翻阅.通:通晓.研究历史,通晓古今.。

    二、古今中外名人推荐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 王亚南睡三脚床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21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

    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

    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拾贝壳的孩子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

    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

    三、古今中外的外交家事迹

    周恩来的派克笔. 周恩来,是新中国第一位外交部长(兼任).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赫鲁晓夫的难堪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此言一出,弄得赫鲁晓夫无地自容.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派遣你作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连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张规矩,那些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不贤、没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哪国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坐席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克贝斯蒂安·路易斯·兰格 克贝斯蒂安·路易斯·兰格(1869-1938) ,挪威历史学家,外交家,曾任挪威议会诺贝尔委员会第一任书记.他担任国际议会联盟秘书长长达二十四年(一九O九年一一九二三年).在此期间,他长期居住在日内瓦,从事国际性工作,为和平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四、介绍两位古今中外的探险家及其经历

    1.麦哲伦的故事麦哲伦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另外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由于他的阵亡,使麦哲伦失去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机遇.2.阿蒙森的故事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险队开始远航寻找西北航道.整队人马在深入北极圈的威廉王岛上安营扎寨,度过了两个冬季,并在马更些岛上又度过了一个冬季.他们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达太平洋的航行.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1911年10月20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前,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抵达南极.罗阿尔德·阿蒙森是最早飞越北极的两位探险家之一.1926年,他和意大利探险家乌姆伯托·诺毕尔乘飞艇绕行北极两圈.在两年后另一次北极上空的飞行中,诺毕尔的飞艇与另一飞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则在寻找诺毕尔的过程中失踪.3.张骞的故事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张骞回来后,使大汉皇帝第一次听到了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的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4.玄奘的故事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危险主要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险峻的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点被箭射死.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5.徐霞客的故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钟情于神州山水.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二十二岁开始,周游全国.6.刘雨田的故事刘雨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珠穆朗玛,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等中国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港台及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台报道了他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风风雨雨!近十年来,他只身闯大漠,走戈壁,攀险山,涉大河,用自己的血水、泪水和汗水为祖国填补了一个以一个的探险空白.生生死死!他用自己的双手拍摄了一万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探险日记,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地理、文学、哲学、艺术和考古等多种领域.他的几部作品已陆续发表,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奖,有的还作为爱国主义教材选进初中课本,待出的书目是《长城漫记》《丝路纪行》《神秘的罗布泊》《穿越死亡之海》《世界第三极探险记》《探险生涯》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