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

    一、程颐、程颢的资料

    程颐(1033~1107),理学家和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程颢 (hào) (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二、程颐、程颢的资料

    程颐(1033年—1107年10月5日),汉族,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103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扩展资料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颢

    三、程颢、程颐是亲兄弟吗

    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

    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亦很少作分别介绍,笔者谨从旧例,将他们同列一传。 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扩展资料: 二程儒学后来由朱熹发扬光大,在明朝成为官学,称为程朱理学。明代徐必达刊行有《二程全书》。

    清代涂宗瀛校有《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孝鱼《二程集》校本,包括《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共计87.5万字。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生于黄陂县,今属(黄冈市红安县二程镇),并在此地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二程创立的理学后来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了中国七个世纪。

    自宋代始,黄陂修建双凤亭、二程书院纪念一代思想家。二程在陂留下的“鲁台望道”至今传为美谈。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程 。

    四、程颢、程颐推行的是什么理论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人称为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人称为伊川先生。

    程氏兄弟二人均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中山(今河北定州)人。

    程颢、程颐兄弟是周敦颐的嫡传弟子,他们将周氏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成为“理在气先”的唯理论,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二程的思想有共同点,也有分歧之处。

    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理”,“理”是“形而上”的,是第一性的,而朴素唯物主义者所说的“气”则是“形而下”的;是第二性的。这是因为,“气”之运行,是由于有“理”在那里主宰起主导作用,封建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道就是“客观真理”的表现,也就是“天理”。

    具体到寻求“真理”的方法问题上,二程则有不同的见解。程颢主张“主静'要求人们从静中体认心性的本体——“仁'这一观点在他所著的《识仁篇》中得到尽情发挥。

    不但要在静中取静,而且还要在闹中取静,这种办法就是给予人的心理一种特殊的训练,思想上永远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以发扬“直观本能”,程颢的后继者们把这种方法发展成为静坐修身养性的一种必修功课。 程颐则把程颢的“主静”改为“主敬”,认为一个人能做敬,自然也就能做到静,具体体现在他所著的《四箴》中,竭力发挥了《论语•颜渊》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

    程颐这种观点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压抑人的个性,造就维护服从封杂治的庸才。 程颢、程颐学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封建士大夫的人生程式作了明确的规范,他们认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治学方法、过程和目的,重点突出其中之“正心”、“诚意”,其学说为宋代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提倡,为封建文人所认同。

    五、程颐和程颢合称什么

    程颐和程颢合称为:“二程”程颐(1033年-1107年),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对其兄程颢于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河南洛阳人,出生于湖北黄陂。嘉祐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反对王安石新政。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六、程颐、程颢的资料

    程颐(1033年—1107年10月5日),汉族,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103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

    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扩展资料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

    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颢。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