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王肃

    王肃

    一、王肃《孔子家语》翻译

    【原文】 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狴,狱牢也)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庸用也,即就也.刑教,皆当以义,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当谨之.自谓未有顺事,且陈道德以服之,以无刑杀,而后为顺.是先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毗辅也.俾使也.言师尹当毗辅天子,使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陵迟犹陂池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踰乎?” 【大意】 孔夫子当鲁国大司冠时,有父子争讼于公堂,夫子就把他们关在一个监狱中,三个月不审讯,他的父亲请求终止诉讼.夫子赦免他们了.季孙听说这事后,不高兴了,说:“孔司寇欺骗了我,过去他告诉我说,国家必须以孝为先,我现在杀戮一个不孝的来教化使民孝顺,不是很好吗?而又赦免了他,为什么呢?”冉有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子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唉!上层领导失去正道,而杀他的下层人民,是没道理的.不教他孝顺,而审判他的案件,是杀无辜.三军大败,不可能尽数斩首也.案情不合条例,不能刑杀.为什么?上面教化不行,罪不在百姓的缘故也.至于怠慢教令而苛刻于诛杀,是贼民.不按时令征发敛聚,是暴民.不试验能否可行就责成,是虐民.政策中没胡这三种情况,然后才可以执行刑罚.《尚书》说:‘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在陈述道德来先说服他们,但仍不行;崇尚贤能来劝勉他们,又行;把他们撤职查办,又不行;而后才用威刑来吓唬他们,象这样三年,那么百姓走上正道了.仍有一些邪民不服从教化的,然后就用刑罚来对付他们,那样,民都知道他们的罪了.《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所以威厉不试验,刑罚也不乱用.今世就不这样了,搞乱那些教化,增加那些刑罚,使百性迷惑而陷入刑法中,又接下来杀害他们,所以刑法越繁,而盗贼越多.那三尺的坎,空车不能登上它,为什么?太陡的缘故.百仞的高山,重载的车都上去了,为什么?坡缓的缘故.现代的民心斜缓很久了,即使有刑法,百姓能不越界么?”。

    二、《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的译文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咸得其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明善辩,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事奉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他的专长,但也没能通解它们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国。

    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说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办法,谈吐文雅说理透彻,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且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谈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大举南征。高祖谋取南方的心思于是变得更加急切。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亲王贵戚与旧臣都不能离间这种关系。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舍人问道:“我听说你们到来,但不能见你们,你们为什么而来?”王肃回答说:“臣见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安。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灾害。因此国家储备了九年的用粮,用来防备九年的灾变。臣又听说如果到了八月老天还不下雨,这之后君主才不进膳食。昨天郊野之外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无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位居万民之上,治国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反思自责。”当晚降下了大雨。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去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元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由鲁阳至洛阳,沿途丧葬等事,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元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认为王肃是由偏远之地提拔上来的,一时之间在自己之上,认为是憾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外要职,为何突然令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任城王元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诚恳地安置接纳,很受归附者的信任。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但王肃的性情稍显轻佻,颇以功名自负,护着自己的缺点而自夸,很少推举别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这些缺点。

    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三、魏书王肃传的翻译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明善辩,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事奉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他的专长,但也没能通解它们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国。

    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说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办法,谈吐文雅说理透彻,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且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谈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大举南征。高祖谋取南方的心思于是变得更加急切。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亲王贵戚与旧臣都不能离间这种关系。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舍人问道:“我听说你们到来,但不能见你们,你们为什么而来?”王肃回答说:“臣见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安。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灾害。因此国家储备了九年的用粮,用来防备九年的灾变。臣又听说如果到了八月老天还不下雨,这之后君主才不进膳食。昨天郊野之外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无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位居万民之上,治国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反思自责。”当晚降下了大雨。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去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元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由鲁阳至洛阳,沿途丧葬等事,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元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认为王肃是由偏远之地提拔上来的,一时之间在自己之上,认为是憾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外要职,为何突然令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任城王元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诚恳地安置接纳,很受归附者的信任。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但王肃的性情稍显轻佻,颇以功名自负,护着自己的缺点而自夸,很少推举别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这些缺点。

    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四、孔子家语 王肃 原文及翻译

    原文: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翻译: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雏鸟。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雀跟从大雀,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雀跟从小雀,也可以捕捉到。”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鸟是它们遭受祸福的原因。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五、王肃是怎么死的年纪多少岁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 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