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

    一、赫尔曼·黑塞的介绍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二、赫尔曼•黑塞是位怎样的作家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年),德国著名作家。

    黑塞出生在德国西南部城市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他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成长。1891年,黑塞考入了毛尔布隆、神学院,但由于神学院 赫尔曼•黑塞的教育不仅扼杀智慧还残害人性,所以他不久便离开了那里。

    此后,黑塞四处漫游,做过钟表匠,还当过书店学徒。 1891年到1899年的这段独立谋生的时期,黑塞遍读祖父和父亲的大量藏书以及他在书店当学徒的时候接触到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

    黑塞曾说,他在那几年的学习比在正规学校里的学习收获更大。西方一些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黑塞在这一时期所汲取的精神文化,构筑了他的美学世界观,而这种美学观点成了他日后诸多著作的思想源泉。

    后来有人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早在13岁时就已经决心当诗人,21岁时他自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但都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

    直到190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问世,轰动了整个德国,黑塞这个名字才开始为人所知晓。 此后,黑塞与新婚妻子移居到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心从事写作,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创作鼎盛时期。

    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黑塞早期重要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墨塞的创作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这一时期,他倾向于尼采哲学,并向中国的老庄哲学和印度佛教求助,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也产生了非常深厚的兴趣。他开始尝试从哲学、宗教以及心理学等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最佳途径。

    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克努尔普》(1916年)、《德米尔》(1919年)、《席特哈尔塔》(1922年)。 和《荒原狼》(1927年)等,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其中的《荒原狼》(1927年)更是轰动欧美,并成为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1946年,瑞典文学院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黑塞。

    三、

    德国的东西在中国主流媒体上好像都很冷淡,不过以前查的资料上传说中国曾经有过一阵“黑塞热”,但是我不信.黑塞的作品好像宗教感蛮强的,虽然有佛道,但更多的是基督教,而且还不是好懂的那种.中国人这方面知道的太少,感兴趣的人就更少,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实用主义的. 日本的作品在好像中国一直很尴尬,因为有那么一场战争,所以很多人都排斥日本.个人感觉读日本作品的基本都是年轻人,而且大多是对日本有好感的,对日本没什么感觉的人和仇日的人都不爱看,所以很难取得全民公认的崇高的地位. 中国人总爱说自己在古代多么多么厉害,其实这反映出的是对当下的不自信.四大名著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是这么来的,好古既无风险,又可以显得自己有品位.最近文坛老黑鲁迅,对此我很愤怒,但是也没法.现在人们都喜欢和谐的了,像沈从文什么的.我能做的只有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中坚持挺鲁迅的立场.以上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不是看学者搞出来的那些东西的,比较偏激哈,楼主勿怪 托尔斯泰我没有读过,不敢妄言,但是我想既然他被列宁表扬过,又被称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能这么受追捧肯定是意识形态在作祟.共产主义主题的作品,写得再不怎么样都是经典,就像马哲其实漏洞百出,但国内没人敢随便骂它.俄国和苏联的文学,很多都搭了意识形态的便车.想当年我第一次读名著,读的是高尔基的《童年》,才看了16页就看不下去了,从此以后我基本就找冷的偏的文章去读,“名著”什么的敬而远之了. 看来楼主的阅读趣味和我还是挺像的,我是黑塞吧的小吧主,欢迎常来吧里坐坐~。

    四、赫尔曼 黑塞 成名作是什么(一篇长篇小说)

    你想找的是《在轮下》吗?它被认为是作者的一部半自传小说,以黑塞在毛儿布仑神学院的一段亲身经历为原形,现将简介列于下:

    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