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张元济

    张元济

    一、张元济写的诗文

    《赋得与君约略说杭州》

    约略资谈助,差堪说昔游。使君如白傅,漫与忆杭州。形胜应能道,模糊恐不周。山光环四面,湖影洗双眸。柳带三潭月,荷香十里舟。萍踪劳屈指,絮语记从头。雪浪银摇海,风帘玉作钩。长安知更好,佳景满瀛洲。

    《庚寅岁暮告存》

    积雪西陲今渐化,怒涛东海讵难平。祈天我欲须臾缓,扶杖来观告武成。

    张元济自题联

    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

    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张无济撰题联

    无父何怙,我独安归,适子馆兮,风人雨人,百年如一日;

    大厦落成,公不复见,登斯堂也,顾我复我,九原有二天。

    志轶云霄外;

    诗留天地间。

    ——张元济挽徐志摩

    天生有才胡不用;

    士唯有品乃能贫。

    ——张元济挽伍光建

    使立朝不为奸憝所排,讵令人火热水深至此;

    岂神州终有陆沉之祸,故夺我泰山梁木于先。

    ——张元济挽陆润庠

    无意求官,问天下英雄,能不入彀者有几辈?

    以身试法,为我国言论,力争自由之第一人。

    ——张元济挽章炳麟[章太炎]

    形其量者沧海;

    何以寿之名山。

    ——张元济贺康有为60岁寿诞

    二、张元济天下第一还是读书上句是

    纵观古今、横览中外,称赞读书的名人和文章,比比皆是。西汉名相陈平忍辱苦读诗书,学成之后,辅佐刘邦,最终成就一番霸业;清朝初期万斯同闭门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史学家;马克思花了40多年时间,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写出了伟大的科学著作《资本论》。由此可见,读书是一件好事。而中国出版第一人张元济先生晚年写了一幅对联: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从此联可以看出,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季羡林先生,也曾撰文,写道: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一句简单朴素的话,道出了无穷的道理。

    为什么读书是天下第一件好事呢?

    培根曾讲过:“读史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书的好处,还有很多。只要你认真去读,就可以真正感受到读书的好处。有人讲,书中自有黄金屋,非读之,怎能住其所、居其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非读之,怎能观其貌、赏其容?豪宅之奢逸、美女之妖娆,如此读书,未免功利色彩太浓。然而,避开读书的功利因素,我想它还应有其他几点好处:一是益知增见,开阔眼界;二是培养情趣,改变气质;三是修身养性,平衡心态。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而富兰克林对读书的看法是:“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事都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地方都去走一走。而读书,就是我们将古今中外优秀人士的经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的过程。当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问群臣:“天下何物最益人智?”对曰:“其惟书乎!”,于是下令求书天下。

    读书可以培养情趣,改变气质,这也是为无数人所证实的。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确实,读书可以潜移默化,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讲着,我们的灵魂答着。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放在这里也是适用的吧。

    而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平衡心态,那就更不用多说了。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经常读书用脑的人,他的脑力衰退比一般人要慢得多。所以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而孟德斯鸠认为:“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然而,这天下第一好事,做起来似乎有点难。

    为了解干部读书现状,人民论坛杂志社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党政干部读书的愿望强烈,但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原因,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27.6%为3—6小时。这样的结果,在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安徽崛起,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之下,是不容乐观的。朋友们,哪怕工作再忙,应酬再多,给自己多留一些读书时间。“沐浴花香、快乐阅读”,让我们与书交朋友,在快乐中读书吧。

    三、“昌明教育平生愿,故白书林努力来”表达的是张元济的什么认识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

    在张元济心中,一直有个理想,即开通民智,教育救国。张元济认为,国家的政治全靠国民的意愿形成,而中国民众的知识水平太低,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难以很快达到最佳状态。

    国民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人都受教育。学习的内容不需太高深,只要能了解处于当今世界不可不了解的事物,这样就可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否则难免不被别人奴役,遭到灭绝。

    而当时中国的现实是怎样的呢?号称四万万人,但受过教育的人估计不过40万人,而这些人也只不过能背诵四书五经,写点八股文章罢了,对于生存于世所必须知道的事物,却是茫然无知。张元济心里非常担忧,因此他呼吁广设学堂,改掉“大厦将倾,群梦未醒”的弊端。

    1902年1月,张元济在上海《教育杂志》上发表《答友人问学堂事书》,以答问的方式详细表述了他的教育观点。在文中,他提出了两条办学宗旨:一为“勿存培植人才之见”,不要只培养英才,而是要人人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素质,要做到“无良无贱,无智无愚,无长无少,无城无乡,无不在教育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