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高士其

    高士其

    一、“高士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 锜,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著名的科普作家。

    1930年,高士其从纽约乘上一艘 德国邮轮,绕道欧亚十几个国家回国, 深刻地体验到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以及他们那一代学人的历史使命。回国后,他目睹各地疫病流行,甚为猖 獗,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人死亡。

    他 想“我怎能袖手旁观,独自养病?”不 久,就应聘到南京中央医院工作,担任检验科主任。高士其目睹旧医院的腐 败黑暗,连买一台能用的显微镜都不 给解决,就愤然辞职了。

    他看透了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 败,非常气愤不满,愤然改名“高士其”,而且说:“去掉人旁不做官,扔掉 金旁不为钱。”高老的这种高风亮节保 持一生,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和 喜爱。

    二、高士其有哪些作品

    高士其

    原名高仕(金其),福建省福州市人,一九○五年十一月一日生。高士其自幼喜爱文学。 一九二五年,高士其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一九二六年夏,转入芝加哥化学系。一九二七年夏,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细菌学系。一九二八年,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后来病情不断加重,以致全身瘫痪。残废后开始进行科学文艺创作。一九三七年八月,高士其奔赴延安。一九三八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

    一九三六年四月,高士其的第一本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与别人合著),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高士其在他的第二篇科学小品《我们的抗敌英雄》中,用极其饱满的政治热情,讴歌了白血球: "白血球,这就是我们所敬慕的抗敌英雄。这群小英雄们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无抵抗主义的,他们遇到敌人来侵,总是挺身站在最前钱的……一碰到陌生的物体就要攻击,包围,并吞,不稍存畏缩退怯之念,真是可敬。" "血白球尤恨细菌,细菌这凶狠的东西一旦侵入人体的内部组织,白血球不论远近就立刻动员前来围剿……" 在这里,不用加任何注解,读者就可以领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高士其的科学小品,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清新。 例如,高士其在科学小品《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一文中,巧妙地用凤阳花鼓调,写了蚊子的危害,写出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疟蚊子,十人倒有九人慌; 大户人家挂纱帐,小户人家点蚊香, 奴家没有蚊香点,身带疟疾跑四方。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年年遭灾殃, 沟壑不修污水涨,孑孓变成蚊娘娘; 多少人家给她咬,多少

    人家得病亡, 卫生不把疟蚊灭,到处寒热到处昏。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年年遭灾殃, 从前苍蝇争饭碗,如今蚊子动刀枪, 大街死去劳力汉,小弄哭着讨饭娘, 肚子还欠七分饱,哪有银钱买金霜?"

    选自《高士其及其作品》

    三、严济慈、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桢和高士其都是什么学家

    姓名:严济慈生日:1901年1月23日职业:物理学家、教育家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任校长,湖北黄冈人,蒙古族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高士其(1905-1988)是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半个世纪以来,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被亲切称为“高士其爷爷”.高士其逝世后,中组部确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也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四、高士其的资料

    1. 高士其(1905~1988) 作家。

    原名高仕?。福建福州人。

    生于1905年11月1日,卒于1988年12月9日。1918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8年于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期间,因实验时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 ,留下后遗症,导致1939年全身瘫痪。他于1931年开始发表科学文艺作品。

    1935年出版与人合著的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1949年从香港到北京后,主要从事科学文艺创作。

    1949~1965年间,创作了大量的科学小品、科学论文和诗歌。他的科学小品,善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题材广泛,趣味浓郁,知识丰富。

    他的科学诗歌擅长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作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 》、《我们的土壤妈妈》、《细菌世界探险记》、《生命的起源》、《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土壤世界》、《科学诗》、《你们知道我是谁 》、《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高士其谈科普创作》等。

    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思想的传播者,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在长达近60年的瘫痪生涯中,他克服了巨大的病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撰写的长达几百万字的科普作品。 2. 高士其原名高仕(金其),福建省福州市人,一九○五年十一月一日生。

    高士其自幼喜爱文学。 一九二五年,高士其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

    一九二六年夏,转入芝加哥化学系。一九二七年夏,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细菌学系。

    一九二八年,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后来病情不断加重,以致全身瘫痪。 一九三○年秋,高士其学成归国。

    在陶行知、李公朴、艾思奇的影响下,开始进行科学文艺创作。一九三七年八月,高士其奔赴延安。

    一九三八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 高士其在一九三五年,写了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发表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上。

    从这时起,至一九三七年八月离开上海止,可说是他科学小品创作上的最旺盛的时期。他用有点僵硬、发抖的手,写下了近百篇科学小品。

    尽管此后他也写了不少科学小品和科学诗,但是,我以为他的作品最精华的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一九三六年四月,高士其的第一本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与别人合著),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六年六月,高士其的第一本科学小品集《细菌大菜馆》,由通俗文化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七年初,高士其的第四本科学小品集《抗战与防疫》(该书后又曾改名为《活捉小魔王》、《微生物漫话》出版),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自一九三六年起,高士其在《中小学》杂志上连载《菌儿自传》,每期发表一章,至一九三七年八月写完最后一章。这些文章后来编成《菌儿自传》一书,于一九四一年一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高士其应陶行知之约,写过一本《微生物大观》;应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之约,翻译了《细菌学发展史》;他还应《开明中学生手册》、《大众科学》、《申报》周刊、《新少年》半月刊、《读书》半月刊、《妇女手册》、《力报》、《言林》等报刊杂志的约稿,写了许多科学小品文。 高士其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富有战斗性。

    他是为了战斗而写作。他的作品,象一指把锋利的匕首,剌向国民党反动派。

    高士其在他的第二篇科学小品《我们的抗敌英雄》中,用极其饱满的政治热情,讴歌了白血球: "白血球,这就是我们所敬慕的抗敌英雄。这群小英雄们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无抵抗主义的,他们遇到敌人来侵,总是挺身站在最前钱的……一碰到陌生的物体就要攻击,包围,并吞,不稍存畏缩退怯之念,真是可敬。

    " "血白球尤恨细菌,细菌这凶狠的东西一旦侵入人体的内部组织,白血球不论远近就立刻动员前来围剿……" 在这里,不用加任何注解,读者就可以领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高士其的科学小品,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清新。

    例如,高士其在科学小品《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一文中,巧妙地用凤阳花鼓调,写了蚊子的危害,写出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疟蚊子,十人倒有九人慌; 大户人家挂纱帐,小户人家点蚊香, 奴家没有蚊香点,身带疟疾跑四方。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年年遭灾殃, 沟壑不修污水涨,孑孓变成蚊娘娘; 多少人家给她咬,多少人家得病亡, 卫生不把疟蚊灭,到处寒热到处昏。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年年遭灾殃, 从前苍蝇争饭碗,如今蚊子动刀枪, 大街死去劳力汉,小弄哭着讨饭娘, 肚子还欠七分饱,哪有银钱买金霜? (选自叶永烈《论科文艺》)。

    五、高士其的介绍50字

    高士其(1905——1988),中国著名科普作家。生于福建省福州市,20岁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先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幸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不幸的是,在一次实验中他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逐渐全身瘫痪。此后数十年间,尽管他“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但依然向人们奉献了数百万字精美的科普文艺作品。

    他的代表作《菌儿自传》以及脍炙人口的《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寄给肺结核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鼠疫来了》、《床上的土劣》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并很快被一些出版社集结为《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出版。 《别了,黄姚》、《光明还没有完全来到》、《我们还在彷徨》、《电子》、《黑暗与光明》、《我的质问》、《我的原子也在爆炸》《给流血的朋友》、《悼四烈士》:《天的进行曲》。

    六、严济慈、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桢和高士其都是什么学家

    姓名:严济慈

    生日:1901年1月23日

    职业:物理学家、教育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任校长,湖北黄冈人,蒙古族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高士其(1905-1988)是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半个世纪以来,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被亲切称为“高士其爷爷”。高士其逝世后,中组部确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也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七、高士其是什么人

    高士其,(1905-1988)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1931年回国历任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桂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食品研究所所长,《自然科学》副主编,一级研究员。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协顾问、常委,中国科普创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保护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去世。

    高士其的科学小品,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清新。 个人作品

    例如,高士其在科学小品《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一文中,巧妙地用凤阳花鼓调,写了蚊子的危害,写出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疟蚊子,十人倒有九人慌;

    大户人家挂纱帐,小户人家点蚊香,奴家没有蚊香点,身带疟疾跑四方。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年年遭灾殃,沟壑不修污水涨,孑孓变成蚊娘娘;

    多少人家给她咬,多少人家得病亡,卫生不把疟蚊灭,到处寒热到处昏。

    说弄堂,话弄堂,弄堂年年遭灾殃,从前苍蝇争饭碗,如今蚊子动刀枪,

    大街死去劳力汉,小弄哭着讨饭娘,肚子还欠七分饱,哪有银钱买金霜?

    书名: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上、下集) 作(译)者:高士其 出版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0-04

    内容介绍: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同志,自三十年代以来写了大量科学文艺和科普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上集收载作者解放前的作品,主要选自“菌儿自传”、“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和“活捉小魔王”等书。下集收载作者建国以后的作品,分科普作品和科学小品两部分。这些作品,形式多样,通俗易懂,读来引人入胜,既普及了科学知识,又给读者以思想启发。

    书名:高士其全集 作(译)者:高士其 出版单位: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1-08 获奖情况:1994年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荣誉奖 内容介绍:高士其同志是中国当代的细菌学家和著名科普作家。他的科普作品,尤其以细菌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脍炙人口,成为科学内容和文学形式融洽结合的典范。自30年代以来,高士其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和科学诗,并在科普创作理论和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上做出杰出的贡献。

    《高士其全集》共四卷。第一卷为1949年以前的科普创作;第二卷为1949年以后的科普创作;第三卷为高士其一生创作的诗歌;第四卷为高士其一生的论文、讲话、题词和本人晚年撰写的回忆录。

    《高士其全集》的大部分作品,在过去曾发表过;第四卷的回忆录,是高士其在1981年至1985年期间亲笔撰写的,从未公诸于报刊,这次经整理,在全集中首次发表。

    高士其一生著作繁多,有些在不同报刊发表的内容相近或雷同的作品,我们就不一一收入了。为了尽量保持高士其创作的原貌,收入全集的作品,大部分选用最早版本或原稿,参考以后各种版本编辑而成。

    《高士其全集》的编辑和出版,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冰心同志亲自撰写了序言。康克清同志为本书出版题词,经方毅同志和周培源先生的同意,将方毅在“庆祝高士其同志从事科普与文学创作五十周年暨八十诞辰”大会上的讲话和周培源追忆高士其的文章《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收入全集。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郭正谊研究员主持,编辑工作由副编审郑百朋同志和高志其同志完成。

    八、高士其的小故事

    在桂林他过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病情也有所好转,根据他的请求和特长,党组织安排他担任了东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兼食品研究所所长。

    他通过参观当地的一些著名酿造工厂,并运用他的微生物学知识,很快地就利用当地的普通植物原料研制出几种美味的营养食品,供应前线,并在工作之余与著名诗人柳亚子探讨了一些诗歌创作问题,还在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些科学小品,进行了一种名为"科学字母"的拼音法研究和逻辑学研究。这时在九龙与他失散的护士谢燕辉也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身边,与他结为名誉上的夫妻,以便更好地照顾他。

    还有一位自称是他父亲的朋友的女儿:李小姐,也自愿来当高士其的护士,协助谢燕辉来照顾高士其。这可说是自从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来,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了。

    但好景不长,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就开始轰炸桂林,在桂林撤退的一片混乱中,外出求援的谢燕辉因心脏病突然发作离开了人世,而"自愿前来"照顾高士其的李小姐,又趁机席卷而逃,连一顶防蚊的帐子都没给他留下,并把他反锁在房间里。等高士其发现情况不对,已求救无门,又没有东西可吃,饿得两眼发黑,夜里成群的蚊子更是把他叮得浑身是包,多灾多难的高士其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辛好地下党组织委派的经常去看望高士其的青年作家马宁,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送走了叶挺将军的家属之后,不放心高士其是不是已经撤离,就特地前去看看。这一看才发现高士其被锁在房间里,才把他救了出来。

    以后党组织又设法弄到一条小船,派马宁夫妇把他从日军炮火轰击下的桂林送到昭平县。下了船以后,要翻过一座山,才能找到住宿地。

    高士其不愿让人抬他,坚持在同志们的搀扶下自己走,脚被磨破了出血了也不吭声。晚上住宿在一所关帝庙里,被马宁夫妇发现了,没有药膏,就用茶油代替凡士林调了一点消炎药给他敷上。

    谁知关帝庙的老鼠特多,夜里老鼠闻到茶油的香味就成群结队地来啃食高士其的脚后跟。高士其又困又累,睡得眯眯糊糊的,被咬得鲜血淋淋,直到咬掉了他的一块肉才被痛醒。

    高士其发现原来是一群又大又凶的老鼠在向他进攻,就挣扎着坐了起来,用手去捂着脚后跟,老鼠也会欺负人,竟毫无畏忌地去咬他的手指。直到第二天清早,马宁夫妇才发现高士其的惨状,痛心得直哭,目睹这一惨状的人没有不掉眼泪的。

    之后,高士其就被安置在昭平县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黄姚,并得到一位从上海逃到广西的革命同志--周行先一家的照顾,过了一段边养病、边写作、边研究的平静生活,直到日本投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