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戒骄戒躁下一句

    戒骄戒躁下一句

    一、审时度势,戒骄戒躁 还有一句是什么

    还有一句是:伺机而动,后发而制胜。

    出自春秋末期孙武的《孙子兵法》,原文为: 不主动,此为智,以守为攻,以柔克刚,审时度势,戒骄戒躁,伺机而动,后发而制胜。 白话译文: 做战时不主动进攻,这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用等候作为攻战敌人的手段,慢慢的应对敌人,使对方无从以对,根据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等待合适的机会采取行动反而能够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 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 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

    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二、“审时度势,戒骄戒躁”还有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伺机而动,后发而制胜。

    意思是:根据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等待合适的机会采取行动反而能够取得胜利。

    出自:孙武[春秋末期]《孙子兵法》.

    原句:不主动,此为智,以守为攻,以柔克刚,审时度势,戒骄戒躁,伺机而动,后发而制胜。

    释义:不主动攻击,这是智者的行为。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针对对手咄咄逼人的语言、苛刻的条件,采用平和、柔缓的语言、态度应对,使对方犹如重拳击海绵,没有效果。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警惕骄傲;防备急躁。等待合适的机会采取行动反而能够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孙子兵法》的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①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②杜牧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孙武生活于有尚武精神传统的齐文化环境中,他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并不是不要"仁",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

    《孙子兵法·计篇》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即体现了"仁"的思想。孙武的"仁",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

    因此,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即两国交兵,以决胜负,应该想方设法,不惜以爵禄和金钱,从敌方搞到情报,以了解敌情。

    如果不能这样,而爱惜爵位和金钱,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就给了"仁"以新的解释,更具有齐文化的特色。

    三、“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的下句是什么

    原句是: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出自:朱之瑜(明)《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不卑不亢,形容人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这个词出现在外交场合的频率较高,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在外邦人面前特有的风骨。也指平常人的品格。

    “不骄不躁”出自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只要同志们对于军事政策(行动和作战)和团结人民的政策,不犯大错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完全有办法的。 不骄不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jiāobúzào,意思为做好了不骄傲,未处理好不要急躁。

    扩展资料: 不骄不躁: 【近义词 】不卑不亢、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反义词】自高自大、骄傲自满、操之过急 【英 释】: free from arrogance and impetuosity [rashness] 不卑不亢: 英 文 :be neither humble nor arrogant 近义词:有礼有节、不骄不躁、不矜不伐 反义词:卑躬屈膝、唯唯诺诺、欺软怕硬 造句:我们为人处世,应不卑不亢。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中国人。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今天,他碰上了不怕他的人。他必须避免硬碰,而只想不卑不亢的多捞几个钱。”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他不卑不亢地说:‘妙喻妙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卑不亢 百度百科-不骄不躁。

    四、“胜不骄,败不馁”的下句是什么

    “胜不骄,败不馁”的下句是:心有惊雷而面如潮平者,可为大将军。

    胜不骄,败不馁;心有惊雷而面如潮平者,可为大将军。出处是《孙子兵法》。

    原句是“胜不妄喜,败不惶妥,胸中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 译文:胜利了,不妄自狂喜,失败了,不惶恐气馁,胸有大志而不露声色的人,可拜他为大将军。

    扩展资料: 胜不骄,败不馁的英文翻译: not to become dizzy with success, nor be discouraged by failure. 古人曾说过:“胜者不骄傲,败者不气馁。”当你取得成功的时候,决不可骄傲;而遇到挫折与失败后,决不能气馁。

    无论我们在生活中做了什么事,都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是正常的,成功者不应表现得自己仿佛高人一等,而失败者不应该失去进取的信心。

    这些态度都是不应该有的。应该戒骄戒躁努力寻找自身弱点,强化练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胜不骄,败不馁。

    五、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下句是什么

    下句是不骄不诌。

    出自明代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释义:圣贤之人自己有自己的生活之道,不骄傲不自卑也不献媚,何况这样呢。

    “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意思是指做了好的事情不要骄傲,事情未处理好不要急躁;不骄傲,不急躁,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扩展资料

    《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写于朱之瑜在东瀛讲学时候。朱之瑜的学术博采众家所长,常谓“千金之裘,非集于一狐之腋”,博通经史,最喜《资治通鉴》,长于《春秋》;道德思想方面,主张忠君爱国,推崇苏武、文天祥的伟大人格。

    正是这种不尚虚华的学风、扎实严谨的学问和刚直崇高的人格,他的学术于日本发扬光大,当时的日本学者以师事朱之瑜为荣,比拟为“七十子之事孔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