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我一共发了两个 这是第一个 、判断句

    古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等判断词表示。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者,……也”。

    例:李将军广者者,陇西成纪人也。

    (5)“……,……者也”。

    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7)“……也”。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无标志词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便要(渔人)还家。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急湍甚(于)箭。

    (5)省略量词: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三、倒装句

    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吾谁与归?

    3.定语后置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战于长勺

    告之于帝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管夷吾举于士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五、固定格式

    (1)“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

    (3)“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二个

    一、 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

    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者,……也”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3)“……,……也”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5)“……者也”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 用动词“为”表示。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3、 用副词“乃”“则”“即”“皆”“非”等表示。

    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4、 用判断词“是”表示。

    此种表示形式出现较晚。

    例如: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二、 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如下几种表示方式。

    1、 用“于”表示:“……于……”。

    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为”表示:“为……”“为……所……”“为所……”。

    如:

    例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

    若属皆且为所虏。

    3、 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用“被”表示:“被……”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 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余羁縻不得还。

    三、 省略句

    1、 省略主语。

    有四种情况。

    (1) 承前省。

    (2) 蒙后省。

    (3) 自称时省。

    (4) 对话中省。

    2、 省略谓语动词。

    3、 省略宾语。

    (1) 省略动词的宾语。

    (2) 省略介词的宾语。

    4、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于”或“以”。

    四、 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四种:

    1、 宾语前置。

    有六种情况。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3) 用“之”“是”将宾语前置。

    (4) 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5)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6) 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2、 定语后置。

    有以下三种情况。

    (1) 用“之……者”或“者”表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数量词作定语常常后置。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鸿门宴》

    3、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4、 介宾短语后置。

    (1)“于”(乎)宾短语常常后置。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2)“以”宾短语也有时后置。

    例如:皆不可拘以时月。

    《采草药》

    又试之(以)鸡。

    《促织》 这两个你看看能看懂哪个?

    我摘了很长时间哦!

    望采纳(*^__^*)

    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