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古文有关西湖游记的注释解答

    西湖游记二则

    袁宏道

    西湖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译文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

    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

    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

    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

    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

    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此开放,更是难得的景观。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公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女子们香汗淋漓,衣著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多得像堤边的春草,真是美丽妖艳到极点。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

    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

    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

    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

    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

    荆州公安人。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生平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湖广公安(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古文有关西湖游记的注释解答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