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讲解诗词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

    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

    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

    “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

    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

    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

    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

    “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

    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

    “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

    “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

    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

    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讲解诗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