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什么是诗歌的美学追求

    诗歌语言的美学标准

    写作诗歌,要调动诸多文学手段。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用的是夸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用的是对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的是比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的是拟人;“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用的是反复;还有用顶针,用借代,用排比,用设问,用反问,用赋、比、兴的。

    诗歌语言还要讲音节,讲声韵,但不管用哪一种或多种方法,根据我的体会,好的诗歌语言要做到四个字,即四字标准。

    第一个字是“顺”。

    即言顺、气顺、情顺、理顺。

    所谓言顺,是要求自然流畅,不拗口,不晦涩。

    白居易常将写好的诗念给老太婆听,听不懂就修改,直到老太婆能听懂为止,追求的就是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凡是千古名句,无一不是通畅自然的句子。

    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

    所谓气顺,就是要求一韵到底,一气呵成。

    一幅书法要气韵贯通,一幅画要气韵流畅,一支歌要音韵和谐,一首诗也不例外,要不凝滞,不阻隔,朗朗上口,通畅自然。

    所谓情顺,就是要有感而发,要纯真,不虚伪,不无病呻吟。

    在一首诗中,情感往往有变化,有抑扬,但要统一,要一脉相承。

    所谓理顺,是指议理诗中的理要正确,不偏颇,有较高的品味和见识。

    总之,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都要顺情、顺理、顺气、顺口。

    “顺”是诗歌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字是“切”。

    即对人或事物的形态、声音、性状的描摹要准确,要切合,要切题、切意、切情、切景,要切时、切地,切合人物身份,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对字义、词义、句意要弄清楚,对典故、传说、历史要把握准确。

    刘勰说,“夫美锦制衣,修短有度”。

    大作家莫泊桑说:“不论人家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因此,我们得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

    ”怪不得王安石把“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先后改为“过”,改为“入”,改为“满”,最后才改为“绿”字。

    黄山谷把“高蝉正抱一枝鸣”的“抱”字,先后改为“占”,改为“在”,改为“带”,改为“要”,最后才确定为“用”字。

    范仲淹将“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的“德”字改为“风”字,贾岛改“推”字为“敲”字,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追求的是一个“切”字。

    第三个字是“新”。

    “新”包括内容新和语言新。

    内容新包括角度新、立意新、张扬个性,写有独特见解的诗词。

    语言新指的是炼字,选词、用句要有新鲜味,要新颖。

    要剔除陈腐的老套的和人云亦云的词句,要推陈出新,要典故翻新。

    “嚼人家咬过的馍没味道”,说的就是这个理。

    诗少不了写景。

    就写景而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得一派清新;“小桥流水人家”写出江南特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出了江南春的特有景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浩渺壮阔及诗人的特别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大西北傍晚的雄浑与孤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亡国之君心灵深处的痛楚。

    总之,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景物的新奇。

    再看写人。

    窦娥的冤屈,卖炭翁的苦痛,琵琶女的身世和技艺,无一不写得个性鲜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日常小事写仁慈写母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用细节用动作写羞涩写无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用比喻用夸张写出感情的真挚与深厚。

    总之,古人无论是写征夫、写闺秀、写文士、写寡妇,都形神毕肖,个性鲜明,真正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四个字是“变”。

    诗歌篇幅短小,用语简炼,特别是近体诗,五绝少到20个字,七律也只有56个字。

    还兼以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限制,它的用语省略、跳跃、倒装变化甚多。

    如省略: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有一个动词,显然省去了谓语;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泪的主语不是花,惊心的主语不是鸟,它们的主语都是人,却被省略了。

    而这些诗均为名篇大作,经一省略,诗句更为精炼,内容更生动更丰富了。

    再看跳跃的例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一二句,作者李商隐着眼当前,回答归期,而夜雨迷漫,内心愁苦至极。

    第三句假设,第四句跳到日后相遇时的情景来构筑全诗。

    诗句明白如话,而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再来看倒装。

    岑参《逢入京使》中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应为“东望故园路漫漫”。

    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按一般说法也该改“惊鹊”为“鹊惊”,改“鸣蝉”为“蝉鸣”。

    杜甫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也应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这样一变化,不仅平仄协调,句法新颖,而且形象性强,给人印象更鲜明深刻。

    什么是诗歌的美学追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