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冬至的传说(关于张仲景的!)

    冬至的传说(关于张仲景的!)

    当时,天下大乱,盗贼四起,到处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张仲景回到家乡,发现这里已不是从前记忆中的模样了。

    以前,店铺无数。

    大街上的人摩肩接踵,客栈里满是客人。

    可现在,路上的行人极少,都是衣衫褴褛,食不裹腹。

    这时,正是冬日, 大量饥民不光衣不遮体,很多人的耳朵都冻裂了,溃烂发炎。

    张仲景见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该怎么拯救家乡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冥思苦想了几个日子,张仲景吩咐自己的徒弟在路边架起了一个大医棚。

    把新鲜的羊肉、火红的辣椒还有一些驱寒药材放到大锅里精心熬制。

    这天正值冬至,行人比往常更少,可肉香一下子就吸引来了无数家乡人,张仲景吩咐弟子将煮好的食材捞起来。

    剁碎,碾成泥,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状,这便是今天饺子的雏形。

    锅中煮熟的饺子和汤水香飘十里,医棚里接受施舍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吃了后,赞不绝口。

    几天后,冻裂的耳朵也因吃了饺子。

    喝了汤水而痊愈。

    这汤水人们叫它“驱寒矫耳汤”。

    从此,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扩展资料:

    关于冬至其他传说故事:

    1、相传,汉代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

    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便成习俗。

    其实,冬至这天吃馄饨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区。

    南宋时,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格。

    而在许多古籍中记载,馄饨是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者黄帝。

    因此吃馄饨是对黄帝或那些做过开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缅怀与祭祀。

    2、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证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因此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此刻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仲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