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词韵的平仄与符号

    (一)词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

    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 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

    据说是取古代著名 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

    从前遵用的人颇多。

    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 韵大致合并,和上章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

    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后面,以供参考[28].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1 )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 )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 )平声支微齐,又灰半[29];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4 )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 )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 )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 )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8 )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 )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

    (1 )屋沃。

    (2 )觉药。

    (3 )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 )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

    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

    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 秦娥》、《念奴娇》等。

    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

    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

    除非有另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

    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 经开始了。

    (二)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最明显的律句是 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

    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 来的。

    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 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

    这词的后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 颈联用对仗一样。

    《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 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 注云"可仄"。

    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 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

    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 粘不对的。

    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 对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 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

    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三字句。

    --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

    即:平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 "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

    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 笠,绿蓑衣"。

    四字句。

    --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

    即:平平仄仄,仄 仄平平。

    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

    两个 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如果先平脚,后仄脚, 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 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

    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

    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

    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 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

    下五字 一般都用律句。

    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第三字用

    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

    --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

    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

    如"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30]. --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

    下五字往往是律句。

    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1]. 现在再分别加以叙述。

    二字句。

    --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 而且往往是迭句。

    如"山下,山下"。

    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 团扇。

    ……弦管,弦管"。

    个别词牌也用平仄,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

    --一字句很少见。

    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

    --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

    懂得一字豆,纔不至于误 解词句的平仄。

    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

    例如"望长城内外", 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

    这样,"长城内外,惟余 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

    --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

    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 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

    《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 《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

    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 句。

    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如梦 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

    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 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又如"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拗句。

    --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

    但是,也有少数词牌 用一些拗句。

    例如《念奴娇》前后阕末句(如"一时多少豪杰", "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前阕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 上宫阙"),后阕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桥飞架南北"),都是"平 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总之,从律句去了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32].

    (三)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

    此类固定的对仗的很少 见的。

    一般用对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园春》前阕第二三两 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两句;后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第七八两句。

    又如《念奴娇》前后阕第五六两句。

    又如《浣溪沙》后 阕头两句。

    《沁园春》前阕第四五六七两联,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后阕第三四五六两联,如"惜秦皇汉武,略 轮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这是以两句对两句,跟一般对仗不同。

    像这样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33].

    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

    例如《忆秦娥》前 后阕末两句,《水调歌头》前阕第五六两句,后阕第六七两句,等等。

    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

    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 仄,以仄对平。

    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 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 对仄)。

    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

    如"千里冰封"对"残 阳如血"。

    除了这两点之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的一样的。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都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

    因此, 要研究词,最好是先研究律诗。

    律诗研究好了,词就容易懂了。

    更多追问追答追问

    复制没事 别答非所问好吗?

    追答

    ○平声,●仄声,◎平可仄,⊙仄可平,△平韵,▲仄韵,一般书上说这种格式是五言律绝的常例。

    □不详(平仄均可)。

    追问

    我的疑惑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已经提到😣,与词谱不符,看清问题好吗

    关于词韵的平仄与符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