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找苏轼著名的著作

    1.前赤壁赋 [苏轼] 2.苏轼诗选 [苏轼] 3.苏轼词选(48首) [苏轼]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5.春宵 [苏轼] 6.海棠 [苏轼]

    7.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8.和子由踏青 [苏轼] 9.花影 [苏轼]

    10.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3.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14.上元侍宴 [苏轼] 15.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17.题金山寺 [苏轼] 18.题西林壁 [苏轼]

    19.望海楼晚景 [苏轼] 20.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2.有美堂暴雨 [苏轼]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24.赠刘景文 [苏轼]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苏轼]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苏轼]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34.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 35.洞仙歌(江南腊尽) [苏轼] 36.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苏轼]

    37.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苏轼] 38.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苏轼] 39.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苏轼]

    4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41.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4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苏轼]

    43.浣溪沙(寓意) [苏轼] 44.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45.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

    46.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苏轼] 47.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苏轼] 48.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

    49.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50.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苏轼]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52.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53.满江红(江汉西来) [苏轼] 54.满江红(清颍东流) [苏轼]

    55.满庭芳(三十三年) [苏轼] 56.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57.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

    58.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苏轼] 59.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苏轼] 60.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苏轼]

    61.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6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3.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

    64.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苏轼] 65.阮郎归(初夏) [苏轼] 66.少年游(去年相送) [苏轼]

    67.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68.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苏轼] 6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70.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7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72.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苏轼]

    7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74.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75.西江月(重九) [苏轼]

    76.行香子(携手江村) [苏轼] 77.行香子(一叶舟轻) [苏轼] 78.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

    79.永遇乐(长忆别时) [苏轼] 80.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81.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苏轼]

    82.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8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苏轼] 84.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85.醉落魄(轻云微月) [苏轼] 86.赤壁赋 [苏轼] 87.石钟山记 [苏轼]

    88.前后赤壁赋 [苏轼] 89.苏轼词集 [苏轼] 90.苏轼词选 [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正月,作者时任密州知州。

    以悼亡为题材,这是最早的一首词。

    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朴素自然,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

    作者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指的就是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全词感情奔放,气概豪迈。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中秋夜,作者在密州。

    词的上片由问天开始,写幻想乘风上天,但又觉得天上寒冷,不如人间温暖,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

    但作者以“何似在人间”作结,说明他对于现实人生还是热爱的。

    下片抒写了作者和胞弟的离别之情。

    作者由月的圆缺想到人的离别和团聚,发出了感慨。

    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自慰,也是共勉。

    这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作。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对它作了这样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

    ○浣溪沙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妙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元丰元年(1078)徐州地方发生春旱,灾情比较严重。

    作为徐州知州,作者曾往石潭求雨。

    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

    谢雨途中作《浣溪沙》五首。

    这里选了其中的第三首和第四首。

    在第三首中,作者描绘了他所见到的农村夏日风光,反映了旱后得雨的喜悦心情。

    风格比较清新,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第四首表达的也是同样的内容。

    把词的题材领域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在作者之前,词坛上还很少出现过。

    从这也可看出,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作者在《志林》卷一中说:“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王羲之)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这首词就是游后所作。

    词内用明朗的色彩描绘了秀丽的春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洞仙歌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馀,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

    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

    但记其首两句。

    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欺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是一首描写夏夜的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作者在小序中说这首词为补足孟昶佚词残句而作,词的上片的个别语句也确实写了一点宫廷的景色。

    但从全词看,这不是什么拟作,更不是那种秾艳的宫词。

    它是作者自己的创作,反映的也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苏轼词的风格以豪放为主,但也有一些作品象这首词一样,写得比较清丽。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在黄州。

    词中描绘了赤壁的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

    毛主席曾指出,赤壁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有名的战例”之一。

    作者以精炼而形象的语言,对这一战役表示了赞美。

    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描写周瑜面对强大的敌人,沉着应战,表现了藐视敌人的气概。

    从全词来看,气氛是开朗的、豪迈的,情调是健康的。

    结尾流露了一种低沉的、消极的情绪。

    但主要的动人的部分却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这首词是作者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象那磅礴的气势,英雄人物形象的描写,结构的变化起伏,写景、抒情、议论的结合的和谐,都是很突出的。

    据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苏轼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何如柳七(柳永)?”那人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雄奇豪放的风格和境界。

    很多了,还是看看下面的网址吧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41516.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36266.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