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苏轼在诗词发展史上的贡献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苏轼的诗文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

    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

    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

    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

    苏轼诗中这种引人入胜的景色与耐人寻味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这里融为一体,就是所谓的宋诗“理趣”。

    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苏轼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

    苏轼是有志于经世济民的诗人。

    他出身寒素,入仕后累遭贬谪,接近下层民众,这为他写作此类诗提供了基础,像《吴中田妇叹》等诗篇都是此种精神的反映。

    苏轼还常常借用历史题材,揭露现实政治弊端。

    《荔枝叹》是这类诗的名作。

    表现了诗人敢于抗争的精神。

    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触处生春,无不如意。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

    欧如瀚,苏如海”之喻。

    苏轼的论说文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教战守策》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备战之文,,作者针对北宋苟安的现状,提出战守策略,非常切中时弊。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游记和亭台楼堂记等。

    数量虽不多,却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碑传文代表作有《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

    山水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科学考察性质的文章。

    它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组织成文,旨在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杂文小品在苏轼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数量大,艺术成就也很高,它包括随笔、序跋、书信、杂著等,此类文章大都是随手拈来,信笔写成,展现作者的襟怀和个性,且极富神韵和情趣。

    如《日喻》等。

    苏轼的赋作,以前后《赤壁赋》名声最著。

    《前赤壁赋》写名月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月色之中,借景抒怀,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虽有一定的消极情绪,但主要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后赤壁赋》写作者在东夜月下,登高览物,表现出从清风明月和挟仙遨游中摆脱苦闷的潇洒和超脱。

    两赋语言骈散相间,声韵铿锵和谐,主宾问答自然,是宋代文赋的佳篇。

    (二).苏轼的词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

    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

    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

    苏词众多的题材中,以抒情词、咏物词和田园词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除了传统的风月柔情之外,苏轼大胆开拓,把词体逐渐转化为文人言志抒情的工具。

    他用词表现自我,用词直接抒发自己的为政、爱国、怀古以至广泛的人伦之情。

    如《沁园春》(孤馆灯青)抒写“致君尧舜”“用舍由时”的为政抱负。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写密州出猎的盛况,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其中又有一首词人四奶奶爱妻王弗的悼亡作。

    即“十年里生死两茫茫……”,借用梦境抒胸臆诉悲苦,情真意挚,沉痛断肠。

    实施咏物词多达30余首,且艺术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的田园词是对宋词题材的一个突破。

    他在徐州所做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描写了农村风光、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和乡风民俗,宛如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在词风上,苏轼可谓开创了豪放的意境。

    最具代表的是《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词人挥洒如椽之笔,描画雄奇壮美的江山景色,又驱使无限时空,赞美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感情豪迈而又沉郁。

    苏轼还开创了旷达词。

    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

    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通篇吟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词人似与月对谈,探讨人生意义,最终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

    此类词还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传统婉约词的创作,也多佳制。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在语言和音律上,苏轼也有创新。

    苏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

    在词调上,他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

    如《沁园春》、《永遇乐》、《水调歌头》、《贺新郎》等。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