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描写秦安文化风景的作文1000字

    秦安县凤山村:故乡原风景的美丽诱惑

    凤山村位居于凤山脚下,也就是秦安泰山庙的山根、南小河北岸,因坐北朝南,光照充足而又称凤阳城。

    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有陇上小邹鲁之称。

    走进凤山村,那幽深厚重的巷道、沧桑古朴的故居民宅,景色怡人的景点胜迹,处处向人们诉说着凤山村幽古的历史、璀璨的文化。

    2006年,凤山村以它特有的历史沉淀和文化财富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

    每次夏季去天水,路过秦安境内时,我的心情都会极为愉悦。

    公路两边的桃林结满了繁若晨星的蜜桃,而果农早把成箱成垛的鲜桃码放在沿线,让路过的车流总是在这里不知不觉地把速度放慢下来。

    但在我眼里,觉得比这更具有诱惑力的是不时就跃入的宣传地域文化的大幅广告:“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邵店欢迎你!”、“陇上小邹鲁,凤山别有天。”

    邵店有名闻天下的大地湾文化遗址,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自然名至实归,那么凤山村呢?留给我心中一个很大的谜题。

    其实早在三年前,记者去秦安县城探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

    在寺院的般若殿门上悬挂着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写的匾额“般若”已经揭示了其中的玄机,只是我当时未能详查。

    6月11日,记者向秦安县宣传部的胡长顺先生了解凤山村的情况时,他说凤山村就在县城东南角的兴国镇,城郊,不远。

    我有点失望,担心过多的现代化的气息会影响到它的乡村生活情态。

    直至胡长顺再次提到胡缵宗的名字,他说这位先辈当年就居住在凤山村。

    胡缵宗(1480年-1560年),,明代杰出政治人物、文学家、书法家。

    曾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河南。

    为仇家陷害,革职归乡。

    胡缵宗罢官回乡后在凤山村筑可泉寺著书,刻有《艺文类聚》一百卷。

    善作诗,其诗朴质、深沉而情感挚烈。

    他的墨迹,在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曲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坊,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又有“趵突泉”石碑。

    《四库全书总目》收六种胡缵宗著述提要。

    就要到胡缵宗的出生和归养之地看看究竟,自然兴致很高。

    凤山村因凤山而得名。

    能成为几百年的人文昌盛之地,凤山村离不开它的呵护和滋养。

    胡缵宗在《秦安志》中这样形容凤山村背靠的凤山:“秦安县城城东百步为庙山,其山之高峰趋赴县东。”

    凤山是从大地湾附近的九龙山向西延伸的余脉,它犹如凤头雄峙秦安县城,其上由泰山庙古建筑群、太平堡遗址、行宫及春场园四大部分组成。

    山上庙宇鳞次栉比,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维修和扩充。

    现存殿宇31座,分一阁、一宫、二厅、三厦、二十四殿宇,是天水市范围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凤山村实际上已经和县城完全连成一片,繁华而喧闹的市井气息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来错地方。

    村党委王书记听说我们的来意,也不多话,抬脚就走,指引我们来到著名的旗杆巷。

    他指着巷口的两根电杆,传说这个位置最早立的是两根旗杆,至于为什么要立旗杆,我猜那可能与胡缵宗在地方上的超卓地位有关吧。

    除了胡缵宗出生在这里之外,这里还出生过一个叫权德舆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是唐宪宗时期的名相。

    他的官做得比胡缵宗大,但在精神层面,胡缵宗离今人更近:胡缵宗留给秦安人丰厚的遗泽,在离凤山村不远的邢泉村,在他幼年读书、晚年著书立说的可泉寺,还建有胡缵宗纪念馆,里面收藏着与胡缵宗有关的历史和书法墨宝,其中以胡缵宗清明上河图和凤凰千仞的牌匾尤为著名,成为后人纪念和研究胡缵宗的重要历史文献之一。

    望旗杆巷里看,不到百米的距离,并没有我想见的“流水桃花西塞隐,茂林修竹山阴路”的景象,但在普通民居里,我看见了有老宅子雕梁画栋的门楼混杂其间。

    果然,大名鼎鼎的“李氏民居”就在其中。

    “李氏民居”比起其他古民居来讲,保存得更为完整。

    在建筑方面来说更为讲究和气派。

    在进院子的第一道大门顶部,有两个如同女人发髻的东西,被称作“门缵”,而且要想进入该宅院必须得经过三道门,这每道门上都有巧雕细镂的雕花图案,十分考究。

    进入院落之中,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风格考究的四合院,房子建造独特气派,院落宽敞大方。

    “李氏民居”最具文物价值的应该是上房正中摆放的叫做“神柱亭”的木雕作品,是李氏家族专门用来供奉祖先和神灵的。

    这样的木雕存世很少,是很精美的艺术珍品。

    我问主人,是否请文物专家估过它的价值,他连说,没想过,只想把这件宝贝一代代传下去。

    他讲,李氏民居修建于民国元年,如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原来房子最初的主人是一位大富商,当时家业繁荣昌盛,人丁兴旺,所以在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这样气派非凡的古民宅。

    “5·12”大地震使得李氏民居受损,他颇有心,花了四五万元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保护。

    在另外一个巷子,我们参观了丁氏民居。

    据说它建立于清代末年,是陕西靖边、韩城县知县丁锡奎的住宅。

    该民居布局呈四合院,西面为上房,面阔三间,南北两面为厢房,都是单坡布瓦顶,结构为双步梁载单步梁。

    在上房外面的围墙上,有精美奇异的雕花图案。

    除了“丁氏民居”和“李氏民居”之外,还有“侯氏民居”和“蔡氏民居”等等,这些民居共同的特点是大多属于清代建筑,呈四合院状,整个院落布局对称,错落有致,宽敞宏伟。

    房屋素墙黛瓦,兽脊鳞次栉比,砖雕、木雕内容丰富,尤其上房特别高大,颇具气象。

    说完民居,再对凤山村里和周边的历史遗存做个梳理:

    创建于元至顺(公元1330-1332)年间的兴国寺,明代时被列为秦安八景之一,由明胡缵宗题写匾名的主体建筑般若殿保留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为甘肃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凤山村西面的文庙大成殿更是风格独特,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甘肃省保存较完好的明代木构建筑之一,2006年也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凤山村相连的还有名列全省百家文物收藏单位前十位的秦安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从距今1亿年的鱼化石,2500万年前的铲齿象化石,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用具到明清时期的文物及革命文物均有收藏,没有断代和缺环。

    秦安县博物馆与兴国寺、文庙大成殿、凤山相互映衬,融为一体。

    人文上的价值让凤山村熠熠生辉,在那些即将消失在城市里的“城中村”里,越发显得珍贵和不可复制,希望它能更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