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一首关于离别伤心的诗

    关于离别伤感的诗有以下

    高适《别董大二首》,李益《写情》,孟郊《古离别》,李白《谢公亭》,王昌龄《送魏二》

    1、高适《别董大二首》

    这首诗的原文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首诗的译文为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别董大二首》写出了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以气质自高”,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2、李益《写情》

    这首诗的原文为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这首诗的译文为躺在精美的竹席上,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期待已久的一次与恋人的约会,在这个晚上告吹了。

    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楼。

    《写情》以美景衬哀情。

    在一般情况下,溶溶月色,灿灿星光能够引起人的美感。

    但是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反而更愁苦烦乱。

    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用“良夜”“明月”来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独、怅惘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3、孟郊《古离别》

    这首诗的原文为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这首诗的译文为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古离别》一诗中诗人用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

    全诗言简意丰,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

    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

    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

    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

    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3] 。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

    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

    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4、李白《谢公亭》

    这首诗的原文为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这首诗的译文为谢亭曾是谢朓与范云离别之处,我每当看到这里的风景就不禁生愁。

    主客分别,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见碧水清流。

    池畔的杂花,映着春天的朝阳;窗外的竹林,夜里像在秋风中鸣个不休。

    我与古人息息相接,高歌一曲纪念谢公与范云的此地旧游。

    《谢公亭》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

    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但其中却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性格。

    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5、王昌龄《送魏二》

    这首诗的原文为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的译文为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送魏二》一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

    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