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来增强语文课中古诗词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负载着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责任,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

    它们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壮志遭遇,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讲的多,诗味则太淡;讲的少,味是浓了,只怕学生体会不透。

    由此看来,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学好古诗词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就成发挖掘诗歌意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更直观更形象地演绎诗歌的内容。

    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重教轻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弊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学习被动。

    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而古诗文有着非常明显的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

    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

    我们可以用音乐的优美旋律烘托出诗歌美妙的意境,豪放的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沉郁的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清丽的配上清新明快的曲子,伤感的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因诗而异,这样立体地作用于学生的视听,最能关之以情,动之以心,会之以意。

    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上课前可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课前营造了壮美但又有点凄凉的氛围,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同时,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而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_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动画诵读,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

    我还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时,播放了歌曲《阳关三叠》。

    那反复咏叹的歌词,优美沧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诗人对朋友远去的惆怅之情,进而达到了升华感情的目的。

    二、化难为易,减轻负担,有利于诗词的背诵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二十分钟。

    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最佳时间进行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由于受教学媒体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课文重点之处,老师认真讲解,仔细分析,学生拼命记笔记,背笔记。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一个关于知识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

    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诗词一般都是要求背诵的,通过图片演示,加上学生的想象,再由学生讲解他们对诗词的感悟,一首诗或词往往能当堂背下来,而且记忆深刻。

    这比传统的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古诗填趣”活动,列出一组诗句,每句诗中有一两个空缺,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图形拖至诗句中的空缺(漏字)位置。

    如这样一组诗句:

    1.留连戏( ) 时时舞,自在娇( ) 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明月别枝惊( ),清风半夜鸣( ) 。

    (辛弃疾《西江月》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 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每一句诗中都有空缺,这时,学生只要将“蝶”、“莺”、“鹊”、“蝉”、“蛙”、这些图形拖入相应位置,图形即变为文字,诗句也就完整了。

    这样,学生不仅背熟了诗句,还增加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三. 拓展延伸,查找资料,有利于积累古诗词

    信息资源有百川汇海,囊括五洲的特点,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古诗词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

    无论你需要什么资料,都能迅速,准确的查找。

    古诗文无论在时代历史,作者背景,还是在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上都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而且每一篇古诗文所引发开来了联想是无限的,是每个阅读者独有的,学习者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快速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个性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有条件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古诗文。

    而没有这个条件的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预先查找学习的相关资料,或在课后根据学习中的需求寻找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再次之,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教师自己学习的收获,引导或激发学生去课外再发现。

    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上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课前上网去查找各种与太阳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环节“关于太阳”,我自己在网上查找了关于太阳的诗词、歌曲、散文、知识短文,知识短片等各种形式的资料制作成一个交互性较强的课件。

    这篇文言文并不难懂,加上学生课前查找了不少资料,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的很顺利,学习后对“关于太阳”的话题拓展得很开。

    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收获后,我也请同学们看了我自己的制作,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样的做法我经常用,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已经养成了自己通过多媒体网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

    学生动手能力强了,收集的资料多了,信息量也随之增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相应提高。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古诗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极大得便利,使枯燥的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让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

    尽管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难免稚嫩与不足,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设计和应用也存在一些误区、障碍,所以我们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语文教学的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注意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

    信息技术手段好,要用但不能滥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是这篇教材适合用多媒体则用,不适合则不用;能用小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解决问题就不用多媒体;能用文字表述的不用多媒体,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决不能让多媒体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认为还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清它的利与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带着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扬利去弊,用好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古诗园地里开花结果,让信息技术教学为语文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