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登成都白菟楼这首诗的意思

    《登成都白菟楼》这首诗,写的是西晋时期的茶文化,也描写成都的商业繁荣、物产富饶、人才辈出的景象。

    这是现存最早的涉茶诗、涉茶文,出自西晋诗人张载,从诗文中,可以了解到茶在当时的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

    《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余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六清,是指古时候的六种饮料:水、浆、醴、凉、医、酏。

    也就是说,茶的美味胜过所有饮料,茶的香气传遍全国九州。

    登成都白菟楼诗(魏晋·张载)全诗: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峣峣临太虚。

    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

    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原隰殖嘉蔬。

    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馀。

    郁郁小城中,岌岌百族居。

    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

    借问杨子宅,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作者张载(生卒年不详),字孟阳,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境)人,与弟张协、张亢三人,皆有才藻,时人称为“三张”。

    西晋太康中为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迁乐安相、弘农太守。

    八王之乱时,长沙王司马义请为记室督,又拜中书侍郎。

    张载见世道方乱,无复仕进之意,遂称疾告归,卒于家。

    张载博学有文章,少时曾以《剑阁铭》一文见誉当世,益州刺史表上其文,晋武帝司马炎悦之,遣使镌刻于剑阁山岩。

    太康六年(285)初夏,张载从洛阳出发,行程五千余里,去探望在成都任职的父亲。

    到了成都之后,张载凭借父亲提供的方便条件,对蜀地的山川、历史、人物、风情作了深入的考察和了解,从而使他对于这个“天府之国”具备了极广博的知识。

    后来左思写《三都赋》,曾特地造访张载,问以岷邛之事。

    《登成都白菟楼》就是张载此次成都之行的作品,属于张载的早年诗作。

    诗人先以登楼所见为序,多方摄取,连缀成六组镜头:城楼雄伟而壮丽;物产丰富而恒余;街道人多而华美;人才辈出而伟杰;商贾富有而奢侈;土产特出而奇珍。

    并且依次用了不同的写法。

    写城楼用浓墨重彩法,写物产用轻描淡写法,写街道用工笔描绘法,写人才用粗线勾勒法,写商贾用铺叙排比法,写土产用类比衬托法。

    这样,意境开阔,景物宛然,为下文抒情布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最后,以登楼所感作结:成都安乐而可娱。

    全诗通过作者登楼所见所感,展现了古代成都「既丽且崇」(左思《蜀都赋》)的形象。

    描写时,由物及人,层层铺叙,以华丽之笔,写壮美之景,抒主观之情,实现了全诗的情景组合。

    “白菟楼”,又称“张仪楼”、“百尺楼”,位于成都西南角,为秦时张仪所建,至唐犹存。

    诗人登楼远望,看见川西平原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成都城中人们的饮食生活,反映了当时四川的饮食状况:诗人瞻仰杨雄故居,寻访司马相如旧踪,寄托作者对两位前贤的敬慕和缅怀。

    “程卓累千金”以下十二句,铺叙地方 权豪的骄侈——汉初西蜀两大工商业主程郑与卓王孙(卓文君之父)累积了千金财富,其骄纵奢侈直逼汉元帝之舅王谭、王逢时、王根、王立、王商兄弟“五侯”;门前骑从众多的客人,腰佩翠带吴钩;鼎食随进,百味调和;拨开丛林采摘秋橘,逼近岷江垂钓春鱼;黑子鱼肉堪比龙肉之浆,果品食物胜过蟹酱佳肴;芬芳的荼茗冠盖水、浆、醴、醇、医、酏等六种饮料,漫溢的香味流播九州。

    略带夸张的描写之中,多少蕴涵着揭露和讽刺的意味。

    结句说:“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言外之意似乎是说,立志有所作为的人哪,可别沉迷于安富尊荣的生活!

    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证明了巴蜀地区是我国茶文化的摇篮这一事实,「鼎食随时进」等句也更表现出成都在当时为鱼米之乡、人民富足欢乐的情况。

    登成都白菟楼这首诗的意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