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南京明城墙城门

    南京明城墙及城门2007年11月现状

    南京明城墙全长33.676公里,初建时一共开了13个城门,后来历代各有所堵塞或新开。

    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南京城墙被拆去了大部分的城门和三分之一左右的城墙。

    南京明城墙现存九段城墙、十四个半城门(明城门五个半——包括建国后复建的明城门、清城门一个、民国城门五个、建国后城门三个)、两处遗址。

    石城门处至集庆门北侧二百余米处之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三山门)。

    1三山门(即“水西门”,明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西段,现水西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俗称“水西门”。

    该门原为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龙光门”,也称水西门、下水门。

    明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这座旧有的城门。

    洪武19年(1386年)重新建造,并改名为三山门。

    该门有内瓮城三座,四道门垣。

    城门南侧建有水关一座(即西水关,现亦已拆除)。

    该门及附近的城墙已于1958年被拆除。

    水西门至凤台路双塘路附近城墙已被拆除无存(不含城门)。

    第一段:集庆门北侧起至中山南路西侧止的城墙段(含集庆门)。

    水西门南侧,沿凤台路南行不远,即可见一段城墙展现在眼前。

    这里的城墙原本是要全部拆除的,但拆了一半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暂时停止了工程,说等到以后再拆,此后就再也没有拆过。

    实在感谢当初那不知原委的停工,为我们保留了一份今日的幸运!由凤台路行至西干长巷,城墙由此折向东,此处即是南京城的西南角。

    2004年得到全面维修,城外建有绿地。

    城墙至中山南路路口处结束。

    中山南路路口至中华西门西侧城墙已被拆除无存(不含城门)。

    2集庆门(建国后新开城门,现存):位于城墙西段,现集庆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

    1991年8月至9月,因城市建设和城内交通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设计建设。

    这是南京建国后开的第二个城门。

    该城门具有宋代“过梁式”城门的风格。

    《南京明代城墙》一书所录照片中,集庆门门洞北侧尚有缺损,现在已得到维修。

    同样两张集庆门的照片,却记录了不同的瞬间下集庆门不同的风貌。

    该城门不对外开放参观。

    第二段:中华西门起至江宁路西侧止的城墙段(含中华西门、中华门、中华东门)。

    城墙起自中华西门,经中华门至中华东门,沿着东干长巷向东延伸,到江宁路西侧结束。

    该段城墙现已得到维修,环境也得到了整治,城外建有绿地,风景优美。

    沿着城墙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被堵塞住的半人高的小门洞,初时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后来走近一看,上面写着“人防公事,战时启用”。

    原来是在建国后那个特殊的岁月中挖的防空洞。

    3中华西门(民国城门,现复建):位于城墙南段,中华门城门西侧。

    1931年为改善城南交通状况,以不破坏中华门内瓮城为前提,在该城门西侧设城门开辟车道而成中华西两门。

    城门于1958年被拆除。

    2007年复建,不对外开放。

    4聚宝门(即“中华门”,明城门,现存):位于城墙南段,现雨花路北端护城河北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该门原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的“南门”,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这座旧有的城门。

    洪武19年重新建造,并改名为聚宝门,其名源于城门外有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

    1928年改称“中华门”。

    该门有内瓮城三座,四道门垣。

    城门上原有城楼,在1937年毁于日军的炮火。

    现有关部门计划复建中华门城楼。

    5中华东门(民国城门,现复建):位于城墙南段,中华门城门东侧。

    1931年为改善城南交通状况,以不破坏中华门内瓮城为前提,在该城门东侧设城门开辟车道而成中华东门。

    从拍摄于1931的中华门照片上可以看到,中华门两边开设了车道,致使中华门与两边的城墙断开不再相连了。

    而从拍摄于1937年和1945年的中华东、西两门照片上看,城门上都是有城墙相连的。

    概因战争时城防需要,又将城墙与中华门连起,形成门洞式的城门。

    1945年中国军队收回南京,就是由中华东门进入南京城的。

    城门于1958年被拆除。

    2007年复建,不对外开放。

    由于中华东、西两门自建成至拆除,一直未正式标注在南京的历代地图上,所以两门的具体位置曾一度让不少后人感到迷惑。

    雨花门至原南唐伏龟楼遗址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雨花门)。

    6雨花门(民国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南段,现江宁路南端护城河北侧。

    1931年建设宁省铁路时所开之城门,铁轨由此出城至养虎巷口与江南铁路贯通,1958年被拆除。

    第三段:南唐伏龟楼遗址处至东水关的城墙段(含武定门、东水关)。

    城墙从江宁路东侧百余米南唐伏龟楼遗址处起至通济门西侧东水关处结束。

    南京明城墙的第一个东南角即在此处,该处原为南唐城墙的伏龟楼,明初建城墙时直接利用该段城墙。

    此处整段城墙现已得到维修,墙体高大巍峨,城外建有武定门公园。

    7武定门(民国城门,现复建):位于城墙东段,现长乐路东端护城河西侧。

    1933年开此城门,1958年被拆除。

    2007年复建,不对外开放。

    附:东水关(明水关,现半存):位于通济门西侧百余米处。

    现已建为东水关公园,对外免费开放。

    南京原有两座水关,西水关已全部拆除,所以东水关是仅存的再现明城墙水关建筑的实物,极为珍贵。

    水关原有三层,底层通水,中层和上层是藏兵洞,现上层藏兵洞已坍塌不存。

    东水关北侧起至光华门东侧百余米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通济门)。

    该处城墙整体未得到维修,墙体上可见处处弹痕。

    城墙外建有绿地。

    第六段:后标营路北侧起至太平门东侧的城墙段(含中山门)。

    后标营路北侧至中山门南侧处城墙外即为月牙湖公园。

    经中山门,沿明陵路往太平门而行之段全为山路,山势陡峭。

    沿城墙全段为绿地或山林。

    此段城墙有三处最值一游。

    其一,前湖段城墙。

    前湖开阔,山映钟黛,极为清秀。

    湖边之城墙曾于20世纪80年代因遭暴雨而致墙体坍塌,露出城墙中原所利用的旧城墙。

    现此坍塌处未予复建,而是保留了这墙中墙让游人参观。

    其二,琵琶湖段城墙。

    琵琶湖较小,却极为静谧,而城墙却又极为雄壮。

    水波轻扣墙脚,每日出或日暮,光影变幻于城砖清水之间,实山水与人工共成绝景。

    其三,龙脖子段城墙。

    此段城墙中以19世纪中期“天京战役”而著名。

    清军就是在这里炸开城墙攻入南京(即太平天国之“天京”),而李秀成于当晚保护幼天王也是从该处缺口突围,成为战争史上经典的突围案例。

    清军收复南京后,又将此处城墙修复。

    今于该处城墙上可见“东界”与“西界”的标志,即清城墙也,与明城墙之砖体截然不同,一睹即可区别。

    过龙脖子段城墙后不远,城墙即止于太平门东侧。

    10朝阳门(即“中山门”,明城门,现存):位于城墙东段,现中山东路东端月牙湖西北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清同治4年(1865年)于城门外增建外瓮城。

    1928年起改称为“中山门”,并将单孔城门改筑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是民国首都南京市中轴线的东端,也是为了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而改建的。

    日军侵华时由此门攻入南京,城门在战争中破坏较大,城楼被毁,且外瓮城也没有了。

    中山门现已得到修复,并可以免费登上城门参观。

    太平门至九华山东侧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太平门)。

    11太平门(明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东段,现龙蟠路南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因城门外为“天牢”所在地(明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衙门都设在城外),故名太平门。

    无瓮城。

    民国时曾一度改名,后于1958年被拆除。

    辛亥革命时,革命军由此门进入南京,使南京得以光复!

    12解放门(建国后首开之城门,现存):位于城墙东段,现环湖路南端玄武湖南侧。

    1951年美军轰炸机和U-2高空侦察机侵犯我上海领空,南京市当时的领导人出于防空疏散的需要,决定在此处增开城门一座。

    1951年12月进行设计施工,1952年6月12日竣工。

    解放门旁边长期堵塞的“后湖小城门”也同时得到开通。

    这是建国后开设的第一个城门。

    解放门上有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门票10元。

    登上城楼,东眺小九华山,三藏塔依稀可见,紫金山更是隐隐在望。

    城外是秀美的玄武湖,城内是古老的鸡鸣寺。

    台城雄伟恢弘,联想起梁武帝的故事,不禁产生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的唏嘘。

    13丰润门(即“玄武门”,清城门,现存):位于城墙东段,现环湖路中端玄武湖西侧。

    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中外宾客提供游览场所,逐在临近会场的明城墙上开辟了一座新城门。

    1928年起改称为“玄武门”,并将单孔城门改筑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

    从三山门开始的11个城门中,这是第一个有城楼的城门,城门不对外开放。

    14神策门(即“和平门”,明城门,现存):位于城墙北段,现龙蟠路西端护城河南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该门有外瓮城单翁一座,且瓮城开有两个城门,为南京京城13座城门中所独有。

    其神策门的名称与附近守卫京城的驻扎部队——“神策卫”有关。

    清初该门曾被堵塞。

    清顺治16年(1659年),郑成功围困南京,梁化凤复开神策门攻击郑军,后为了庆贺击退郑成功的围困,改名为“得胜门”。

    1928年起改称“和平门”。

    该城门保存完好,2005年3月进行维修。

    现对外开放,门票5元。

    神策门也是第二个有城楼的城门。

    神策门西侧至中央门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中央门)。

    15中央门(民国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北段,现中央北路南端护城河南侧。

    1933年开筑此门以便利交通,建国后拆除。

    第二处遗址:中央门西侧百余米城墙遗址。

    中央门西侧有一段残留的城墙,未能建为遗址公园,且为各互不相连的小区所掩,极难寻找。

    中央门西侧路边有城墙形状及走向的土坡,无城砖包裹,乃其遗址也。

    另,黑龙江路28号小区内有一百米长的城墙形状及走向的土坡,亦无城砖包裹,疑其乃遗址也。

    黑龙江路城墙遗址西侧至新民门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小北门、金川门)。

    16小北门(清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北段,现钟阜路北端护城河南侧。

    此门何时所开目前不详,清末曾又名“四扇门”,此城门又一度被人误认为是明钟阜门。

    建国后此门被拆除。

    17金川门(明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北段,现铁路北街北端护城河南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得名。

    嘉靖以后被堵塞。

    光绪25年(1909年),因修建贯穿全城的“宁省铁路”而将该门重新打开,这铁路入城后便是由前面介绍过的雨花门出城的。

    1958年该城门被拆除。

    18新民门(民国城门,现存):位于城墙北段,现新民路西端的护城河西侧。

    1933年开筑此门,建国后拆除城门两边的城墙,城门保留未拆。

    新民门现保存完好,水泥墙柱边仍可见到几块城砖。

    新民门北侧至建宁路北侧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钟阜门)。

    19钟阜门(明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北段,现建宁路中端护城河西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无瓮城。

    洪武初年称“东门”,洪武11年(1378年)12月改称钟阜门,因其遥对钟山(亦称“钟阜”)而得名。

    明成化年之前与仪凤门一起被堵塞。

    该门一度又被称为“小东门”。

    于1958年被拆除。

    第八段:建宁路北侧数十米处阅江楼风景区入口北侧起至定淮门北侧佳盛花园处止的城墙段(含仪凤门、挹江门、华严岗门)。

    建宁路北侧数十米处阅江楼风景区入口北侧复有城墙,此处明城墙与狮子山上新建的阅江楼两相呼应,前者如伏龙,后者如虎踞,构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景线。

    此段城墙全段皆沿城墙建有公园(阅江楼风景区、绣球公园及沿城绿地)。

    20仪凤门(明城门,现复建):位于城墙西段,现建宁路东端护城河东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无瓮城。

    明成化年之前与钟阜门一起被堵塞。

    清顺治16年(1659年)后,梁化凤复开仪凤门(原因同神策门)。

    1928年起改称“兴中门”。

    于1958年被拆除。

    2005年3月此处城墙得到维修,附近的静海寺和天妃宫正在复建。

    一个新的景区正在形成之中。

    2005年年底,仪凤门被重建,2006年3月建成,原本断开的城墙也被重新连起。

    复建的仪凤门无翁城,下设三个城门,城上有城楼(第三个有城楼的城门)。

    现在,城门被复建了,仪凤门在复建中又寻找到了它新的生机与内涵。

    该城门免费对外开放。

    21海陵门(即“挹江门”,民国城门,现存):位于城墙西段,现中山北路中端护城河东侧。

    1914年,由南京下关商埠局帮办金鼎首倡,经与各界人士合议,为开辟新的街市,繁荣下关码头,在此新开城门一座,1915年3月竣工。

    该门的开辟,对南京下关街市的形成,促成当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8年起改称为“挹江门”,并将单孔城门改筑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

    该门也是南京第四座有城楼的城门。

    城门免费对外开放,宽阔的护城河、蜿蜒的城墙、雄伟的城楼、气吞山河的阅江楼,四者组合成了最佳的风景线。

    22华严岗门(建国后新开城门,现存):2007年初,为察哈尔路延伸工程而将城墙破开,路成后建此门。

    设四个门洞,两个大的门洞通行机动车,两个小的门洞通行非机动车,城门上不设城楼。

    定淮门北侧百余米处至清凉门北侧国防园附近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定淮门、草场门)。

    23定淮门(明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西段,现定淮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最早因为其临近城内的马鞍山,故名马鞍门。

    洪武7年(1374年)正月,不知何故将其改名为定淮门。

    无瓮城。

    清道光23年(1843年)被堵塞。

    1958年被拆除。

    24草场门(清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西段,现草场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

    光绪34年(1908年)为交通运输需要而开。

    1958年被拆除。

    第九段:清凉门北侧国防园附近起至清凉门大街东侧百余米处止的城墙段(含清凉门)。

    著名的石头城(俗名“鬼脸城”)即在该段城墙处。

    当年水扣吴城,现在江水已远离城墙,可见古今沧海之变迁也。

    有关部门沿着城墙修建了公园,环境优美,顺着公园的小路,可以欣赏石头城奇特的“鬼脸照镜”风景。

    25清凉门(明城门,现存):位于城墙西段,现西芦柴厂中端护城河东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有内瓮城。

    洪武12年(1379年)改名为清江门,万历年间改回原名。

    清初被堵塞,后复开通。

    城门设单孔门券,上无城楼,现免费对外开放,可以登高一览。

    清凉门东侧百余米处至石城门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汉中门)。

    26汉中门(民国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西段,现汉中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稍北处。

    1933年开筑,1958年被拆除。

    在看《南京明代城墙》一书时,我费了很大的劲才弄清楚汉中门和石城门的区别。

    两门的方位在历史上颇为相近,现汉中门广场上的城门其实是石城门的一部。

    汉中门开筑的位置在石城门稍北处。

    27石城门(明城门,现城门已拆除无存,仅存部分瓮城):位于城墙西段,现汉中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今称汉西门(亦称“旱西门”),有内瓮城双翁一座。

    该门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的“大西门”,明洪武年间改建后因其正对石头城,逐定名为石城门。

    石城门的内瓮城现保留下一半,已建成为“汉中门市民广场”,其余部分则在1958年被拆除。

    南京明城墙有两个特点使得其与众不同:1,不同于其他城池之严守方正之制,以城门位置暗合南北斗星位来显示帝王之气、中央之位。

    且正因为城墙依山傍水,顺应自然地势,所以才会达到建筑与自然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且使各段城墙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景;2,城门多配内瓮城,且作为都城规模的城墙没有一个马面,这是很少见的。

    那就到现存的几处古城墙看看 像中山门 中华门的 如果想做深入研究 就要找这么面的专家了

    南京明城墙城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