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50分求古诗词鉴赏的复习窍门

    高考古诗词曲鉴赏复习对策

    一、考点聚焦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科)》对诗歌考点的表述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下含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下面我们分要点对此进行解读。

    1、诗歌的形象

    相对诗歌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而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要把握的。

    当然,有些时候,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或者是作者为了使诗意含蓄些,其诗中的形象不以“人”的形式出现,而代之以“物”,但这里的“物”又不同于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借物写人,而这里的形象却是写“物”即写“人”,表面写“物”,实际写“人”,如罗隐的《蜜蜂》:不论平地或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里明写“蜜蜂”这一动物故事,实为写“人”喻“人”。

    意象:“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春花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

    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让自己进入到诗中,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2、诗歌的语言

    这部分涉及的考项有炼字、平仄、音韵、格律(押韵、对仗等)、繁简、用典等。

    在这里我们把炼字以外的内容称之为炼篇。

    先说炼字。

    诗歌是一门高度凝练的艺术,因此,古往今来无数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杜甫阐述自己的创作主张时,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贾岛与卢延让也分别写出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经历,贾岛更是留下了“推敲”的佳话。

    因此,炼字是创作严谨的每个作家的共同追求。

    再说炼篇。

    对于绝大多数的诗,炼字只是其锤炼语言的一部分,如果一味强调炼字,就会使诗歌陷于“有句无篇”的误区,这是诗家不愿意的。

    所以,诗人们同时也非常重视对“篇”的锤炼,即应包括格律的锤炼与总体语言风格的把握。

    3、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五大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行文结构,四是材料取舍,五是修辞方法。

    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方式。

    而就古代诗歌来说,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一是描写,一是议论。

    从表现手法(亦指写作手法)看,有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相生、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等。

    在实际的创作中,上述手法往往又是综合运用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诗歌中各有侧重而已。

    从行文结构看,有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从材料取舍看,有主次、详略、繁简等等。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等。

    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往往一起连用。

    4、诗歌的思想内容

    由于试题答题要求的不同,对思想内容的分析表达也应各有侧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侧重于内容理解的;②侧重于对作者寄寓感情的挖掘的;③侧重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的;④侧重于对作者某个特定时间心境的体会的;⑤侧重于从作品中引出教训的;⑥侧重于对作者在诗中表露的观点进行评述的。

    这些我们都需要在答题时审视清楚,不可马虎。

    二、经典回放

    自2002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原来的客观选择题为主观表述题,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两年全国高考题的诗歌题。

    2002年高考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这一年因为首先采用主观表述题,内容较简单。

    从形象角度看,它选择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杨柳意象,考生全有这方面的积累,他们在中学就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的《凉州词》和柳永的《雨霖铃》等,对此会作出正确的选择;从思想内容看,考查的是最常见的思乡怀人主题,考生仔细体会一下,不难辨别。

    了解了这两点,此诗答案便不难做出。

    2003年高考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香积寺(王维 )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较之2002年,该年的难度明显增加。

    首先,从形象角度看,这一年明显跳出了单个意象,而注重于整个意境的塑造;从考点看,这一年由考查思想内容转向对语言的品析。

    当然,从语言角度说,这里的诗眼也相当明显,因为其它诗句都是常式句,而颈联在文言现象上则运用了使动用法,考生只要文言文学得扎实点,就能敏锐地感知。

    三、点石成金

    拿到一首诗后,如何进行鉴赏,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读

    首先是读诗题,如2002年的全国诗题《春夜洛城闻笛》,这里告诉了我们几点信息: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洛城,事情是闻笛,它启发我们,在作客他乡之时的春天的晚上,听到笛声,作者会想到什么呢?“笛声”又会使我们联想到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句,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初步断定作者是在“伤别”。

    其次是读注释。

    如2003年的全国诗题有一条注释: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这里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幽静孤寂的意境,透视这条信息,我们就能基本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大致意思。

    再者是读提问,提问当中往往有对诗作理解的提示。

    如2003年的全国诗题对诗眼的解释,据此,我们马上可找出诗中的关键字。

    二是析

    即分析诗歌的类别,然后按照不同类别的诗的特点进行回答。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

    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则要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再者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往往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的,则要分析: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三是述

    即鉴赏的语言表述。

    诗歌鉴赏的语言表述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性:结构的完整性、条理的清晰性、要点的包融性、作答的契合性、评价的适度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明人黄周星在《唐诗快》卷二评此诗末两句曰:“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

    此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后人更对末句的“独”字津津乐道不已。

    请你联系全诗对“独”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此诗起笔突兀,犹如破空而来,气象雄伟,引起了一些评论家的非议,明人胡震亨评论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对此你怎么看?试作分析。

    (2)有人认为杜甫写此诗不是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而作,而是“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应悔”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1、末句的“独”字,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层点明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辛酸,深化了意境,又突出了诗人卓然特立的孤傲,强化了诗的风骨。

    这种强烈的情怀,也代表了封建时代众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曲,具有令人一唱三叹的感染力。

    2、(1)胡震亨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王昭君,而杜甫是为了抬高王昭君的地位,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2)杜甫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他当时寓居在昭君的故乡,处境和王昭君相似。

    正好借王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3、(1)应为想必也懊悔。

    “应悔”是揣度之词,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2)诗中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

    表现了诗人那种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煎熬的心境。

    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应考方略:

    http://www.qiuxue.cc/Article/qiuxue/lqhg/gkgc/200604/20060417154026_2.html

    参考资料:百度

    50分求古诗词鉴赏的复习窍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