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官哥汝定钧是什么东西啊

    官哥汝定钧是宋代的五大瓷器名窑,以下是我收集到的这五大名窑的资料,很详细,看过你对这个就会很明白了:

    哥窑

    哥窑出产的瓷器胎质细腻且性能坚实,一般较重。

    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主要以釉色取胜,釉色以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 豆绿,米色为主。

    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尤其开创了以纹片为装饰的先河,特点是釉面龟裂有网状开片,或重迭有冰裂纹,或呈细密小开片(俗称“鱼子纹”)。

    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沈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铁足紫口”,是指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

    没有釉色的地方色彩红如瓦屑,釉色极其厚润纯粹,历经千年仍然莹润如新。

    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然而哥窑是否存在仍待更多证据.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

    清朝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弟叫章生二,弟窑则又称龙泉窑。

    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

    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

    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为解此疑问,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

    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

    后世因章生一之哥窑声名大噪而以之命名为南宋修内司官窑所出的这批名瓷,应有穿凿附会的成分。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

    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个别哥窑名瓷破损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宋哥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

    汝窑

    汝窑是中国瓷器中富于魅力和神秘感的一种,价值不可估量。

    汝窑胎洁釉润,纹片缜密,裹足支烧,制作精细,它以纯正的天青釉色、密布的人工开片和绝妙的支烧工艺,备受人们的赞誉。

    近年来考古发掘找到了汝官瓷器的烧造区,从而揭示了御用法瓷晚于民用青瓷。

    与以往历次发掘主要出土民用青瓷不同,新近发掘出土的瓷片绝大多数为御用汝瓷,而且发现御用汝瓷迭压在民用青瓷之上。

    在御用汝瓷堆积层中曾出土“元丰通宝”铜钱一枚,也证明御用汝瓷的上限不会早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其烧造年代可以确定在北宋晚期。

    汝窑是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因烧造时间较短,故传世瓷器不多。

    南宋周军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在宋朝已经是难得佳品,不用说后代了。

    全世界现存汝窑传世品仅70余件,主要收藏在中国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等地。

    近年来发掘中有瓷片堆积层厚达0.2米,出土器物种类齐全,远较传世品丰富。

    除了瓶、樽、洗、炉、壶等陈设用瓷外,还有不少是碗、盘、盆、碟、注子、盏托和套盒等生活用具。

    有的器表还饰有刻画花,并发现龙体、鸟首等装饰,这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传世品中实属罕见。

    官窑

    北宋官窑款式多达数种,因专烧宫廷用瓷,产量很少,故传品也极少。

    1986年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官汝窑的遗址,次年又进行局部发掘,从而揭开了官汝窑的神秘面纱。

    原来宝丰县宋时属汝州。

    应该说,汝州地区的窑瓷包括临汝县和宝丰县等都可统称为“汝窑”。

    汝窑系接受宫廷下达的任务而烧造,故产品十分精美,可统称为“官汝窑”。

    官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年代很短,约在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间。

    汝窑器极为珍贵,仅见铭文,一为“奉华”,凡带“奉华”字铭的宫廷用瓷都是当时“奉华堂”的专用品。

    还有一种铭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写的。

    “蔡”字铭文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可能是当时的太师蔡京。

    再一种铭文是用金色写成的诗词:“雅怀素,态向间中天,与风流标格……”。

    由此可见,汝窑和修内司窑专烧宫廷用瓷,可统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除上述款识外,还有“官”字款,亦有三种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这两种都是楷书款,还有一种凸官“官”篆字款。

    总之,北宋官窑是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宫廷用瓷器物的款识,有“修内司窑”、“官窑内造”、“奉华”、“蔡”、“官”等字款,都可统称为北宋官窑瓷字款。

    官窑的特点是:

    造型讲究,瓷器的品种和造型有宫廷的陈设瓷和日用瓷,如弦纹三足炉、贯耳瓶、葫芦瓶、玉壶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盘、碗、碟等。

    官窑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讲究,制作精巧,气度不凡。

    胎泥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泥中含有一种铁质成分,使胎色有多种,釉色有浅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黄色等,釉面因传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细密开片,无纹片极少见。

    宫廷官窑器十分讲究,官窑釉以玛瑙屑作为原料,民间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昂贵的原料。

    官窑器以美丽的釉色、精湛的制瓷工艺和特殊的支烧方法而称誉于世。

    通体满釉官窑中的汝窑烧和吉祥主法有两种,一种是支钉烧造;一种以垫圈、垫饼垫烧。

    采用支钉烧造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

    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汴京官窑: 北宋后期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由官府直接经营的瓷窑,故名。

    官窑专为宫廷服务,有南北之分。

    宋代顾文荐《负喧杂录》有 "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记载,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

    此窑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质晶莹润泽,有纹片,有紫口铁口特征,底有文钉烧痕。

    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定窑

    定窑是古代神州五大瓷器制造名窑“其旧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宋代隶属于定州),从通天河往西,唐、五代、宋、金,元的瓷窑逐渐延伸。

    公元607年到1279年的600年时间,奠定了定窑的历史地位。

    北宋时期,定窑艺术达到了最高峰。

    当年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名誉天下,而第一者为定窑。

    定窑的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景德镇深受其影响。

    其中运往境外的宋瓷,在境外广为流传,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宋代定瓷,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都以拥有定器为荣,由此奠定了定窑的地位,位于古代五大名窑之首。

    据史书记载,当年在通天河西侧“官窑三千六,民窑不计数”。

    定窑以白瓷驰名,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称。

    定窑的代表作品是至今流传世上的“宋代孩儿枕”,“宋代孩儿枕”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孩儿枕长40厘米,宽14厘米,高18.3厘米,作卧状,以孩儿背面作枕面。

    孩儿双目炯炯有神,头部两侧有两绺孩儿发,身穿丝织长袍,团花依稀可辨,下承以长圆形状榻,榻边饰以浮雕纹饰。

    定窑原旧址经考证位于曲阳县西部山区。

    当定窑随着战火逐渐消失,人们也几乎将它遗忘。

    近七百年过去了,定窑留下来的文物越来越少。

    多年来,定窑流失了大量文物。

    几十年前,旧址上随手可捡到有各种花纹、文字的大块磁盘,现在则很难见到了, 旧址上仅存的有13处“小山”一样的小块磁盘。

    钧窑

    钧窑瓷器釉具五色,窑变奇特,彩色缤纷,以其独特的艺术健力为世人所青睐,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并对后世 ... 全代说——认为钧窑是“在北方金人统治下以及元代一百余年间的产物”。

    所持依据是窑以地名,“钧州之名,是始于金统治时期。

    在河南省过去的钧州,现在的禹县。

    钧窑瓷器色彩之多不可枚举,最著名有天青、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天蓝、胭脂红、朱砂红等。

    有的上面还有杂以红色、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其变化,可以说复杂微妙,难以形容。

    我国过去有人曾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形容它的美丽。

    胎骨灰白,釉细而润有泪痕。

    钧窑瓷器的另一特点是在瓷器上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细线,其形状好象一条“蜓蚓走泥纹”,这一点往往成为后人鉴定钧窑瓷真伪的一个标准。

    烧造时,是悬烧法(支钉烧)底足有刻数字者,单数为好,一般只是在精致的尊、盆及盆托等器物底部划阴文数码,从一到十不等。

    过去对于这类钧瓷曾有种种推测。

    例如: 在清无名氏的《南窑笔记》一书内曾提到钧窑器“......有一二数目字样于足之间,盖配合→副之记号也”。

    有人认为器底单数是红紫色器物的标志,双数则是青兰色器物的标志。

    有人认为器底的数字是为了区别真品类的。

    最近钧台窑的发掘,才基本上解决了这一多年的疑案。

    根据出土器物的排比分析,得出一条规律:即数目字越大器物的口径越小,或器身越低。

    官哥汝定钧是什么东西啊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