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同步上新衣服

    1. 有关服饰文化的唐诗及诗句对服饰的解释

    记得白居易曾有《缭绫》篇,说“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那么像什么呢?“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要何等的形象思维能力,才能写出如此的意境?!诗人看到的织物上,“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而且是“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再细看,“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多么美的天地奇景!哪里是什么缭绫,分明是作者眼中心中的大自然。写诗的人由此及彼,也说明织丝的人不仅有绝技,同时有着活跃的艺术细胞,更有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的爱。

    不然的话,怎么会引起诗人浮想联翩,以至文思如泉涌呢? 白居易还有一篇《红线毯》,说的是用丝织成的地毯。 “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分明是工艺过程。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是说的红蓝花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这种夏季开出红黄色小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的植物,因“其叶似蓝”而被称为红蓝花,这在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诂笺”中有云。

    浅毯多大呢?“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红毯多美呢?“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多么形象!诗人认为在丝的面前,其它质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悠悠唐诗,寄寓着诗人对艺术的独特视角与见解;靓靓唐丝,记录下那一个年代人对艺术的深挚的追求与探寻。时至今日,我们在这里读到的何尝只是美? 。

    2. 古文中旧衣服是哪个词

    1、在古文中称破旧的衣服为“敝衣”,如: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史记 魏公子列传》)敝衣粝食敝衣枵腹“敝”的意思是破旧。2、“敝衣”也泛指旧衣,衣服虽旧而不破,也可称敝衣。

    如:开库质敝衣,假此赒贫匮。(宋代真德秀《浦城劝粜》)”敝衣“而能质当,可见不是破的,仅是旧的,否则既当不出去,也不值得保存于库中。

    诗人在写自己的诗中,称穿着“敝衣”,实际上也就是旧衣,不是破衣。如:林绿湿敝衣,山声摇醉胆。

    (清代法式善《黄土坎》)作者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当然不会穿破衣服。3、“旧衣”一词在古代也有,指原先穿过的,不是新的,并不一定很旧。

    如: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周书 列传第二十三》)旧吏云:“挝鼓必换新衣。”

    衡穿旧衣而入。遂击鼓为《渔阳三挝》。

    (《三国演义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3. 唐代女服主要有哪几种配套形式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服装,从特定角度体现了唐代这种繁荣、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

    当时最盛行的文学样式——唐诗,对此作了充分的诠释。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代服饰的繁荣。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代服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 在隋朝已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纺织业到了唐代有了长足进步,缫丝、印染的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服装材质品种多,产量和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盛世唐装中最夺目的要数女装。唐代女性讲求配套着装,每一套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形象。

    人们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依据所处的社会背景,将服饰艺术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因而,每一种搭配都个性鲜明,又有其令人玩味的文化底蕴。

    唐女配套装可归结为三种,襦裙装,打破儒家礼仪规范勇敢穿起的整套男装,以及受西域文化影响而引进的胡服。 襦裙装 传统的襦裙装,上为短襦、长衫,下为裙,这也许算不上新颖,但唐女将它穿出了新样。

    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那时的短襦或长衫,在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的交替流行中,竟索性将其开成袒领,这是在前朝未曾出现过的创新之举。

    最初还主要为宫廷嫔妃、歌舞伎等穿用,但很快便引起了仕宦贵妇的垂青,这说明唐代人思想是非常开放的。 儒家经典明确规定要用衣服将身体裹得很严,妇女尤其要遵守,像唐女这样领子低到能见到双乳上侧露出乳沟的款式,在礼法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

    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生卒年不详)、周昉(生卒年不详)惯画宫中艳丽丰腴的女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美人着踝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双乳。

    由于画家手法写实,既如实地描摹出唐代细腻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绘出女子那柔润的肩和手臂。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代崇尚丰满、浓艳之美,赏花喜欢赏牡丹,人则讲究男无肩女无颈,马也要头小颈粗臀部大。

    在唐代绘画中我们不难看到,唐女为了显示自己丰满,特意将裙子做成六幅、八幅、十二幅,还嫌不够,于是就出现了将裙腰提高,直到腋下的款式,这样就看不见女子的腰身,只见一个圆滚滚的外形。 对于唐裙的描绘,诗人几乎想尽了绝妙的诗句,除了款式之外,还有不少提及裙色。

    从诗中可以看到,当年的裙色相当丰富,而且官方的束缚少,因而可以尽人所好。仅色彩就有深红、杏黄、深紫、月青、草绿、郁金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

    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中都有关于石榴裙的描述。《燕京五月歌》中记述石榴裙流行盛况,说石榴花开的时候满是浓重艳丽的石榴红,千家万户买石榴花给家中的女子染红裙。

    可以想象有多么壮观。郁金裙也是以植物色染成的,但这种植物不同于原产小亚细亚的郁金香,而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大根状茎及纺锤状块根的汁液能够染布、而且散发着香气。

    唐中叶时一位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鸟羽毛织成,白天看是一色,灯光下看是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而且裙上呈现出百鸟的形态,可谓巧夺天工。女子襦裙装并不只是上衣下裳,还有其它款式用以补充或装饰,如半臂,就是一种短袖衫。

    现代人都是在夏天穿着,可是唐女穿时,常套在长袖襦衫的外面,其功能与坎肩有些相似。只因袖的长度在坎肩和长袖的中间,所以称半臂。

    穿起来娉娉婷婷,体态美妙怡人。 唐女爱披一件帔子,或是两只胳膊上搭着披帛。

    这两种装饰物的样子,区别在于帔子阔而且短,一般披在一肩,从出土的唐代女俑上可以看到逼真的效果。传说有一次宫中露天筵席,唐明皇大宴群臣。

    一阵风起,将杨贵妃的帔子吹到贺怀智的幞头(一种黑绸巾裹成的帽子)上。由此来看,帔子或许是很轻盈的,当然也不排除以厚重毛织帔子御寒的可能性。

    披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飘带”,长长的,一般较窄,从身后向前,搭在小臂上,两端自然下垂,后人画仙女和古装仕女,怎么也忘不了这种美妙的披帛。 与襦裙装相配合的足服,有凤头高翘式锦履,也有麻线编织的鞋或蒲草鞋,软软的,但很精致、很轻巧。

    除了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形象资料以外,在新疆等地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实物。 唐女著襦裙装时,头上一般不戴帽子,当然也有花冠等是属于装饰性的,出门时则戴一圈垂纱的帷帽。

    这种帷帽从唐初开始流行,至盛唐时,女人们连帷帽也不屑于戴了,干脆露髻骑马出行。发髻上插满了金钗玉饰、鲜花以及酷似真花的娟花。

    今天,还能在出土文物中一睹各种精致的金银首饰和绢花的实物。 整套男装 《虢国夫人游春图》 与花枝招展的襦裙装相比,将整套男服穿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