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宋词元曲买哪种好

    1. 唐诗宋词元曲相比,哪个更好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 它更有了一点民族风味,但这来源于金。不太被人们所接受,所以竟管它在唐,宋之后却不太受人喜欢。

    没有谁好,谁不好的。看你偏爱什么了,我喜欢词的那种形式,以及它多委婉,而又不失豪放。

    如果你对元曲的历史,人文了解的足够,也可能会喜欢上。

    2. 元曲比之唐诗宋词,好在哪些地方

    我脑袋中有一个问题,翻来覆去不停地在想:为什么唐善写诗,宋乐习词,元多作曲呢?

    开始我想:就诗的就而论,唐一代可算是“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了,所以宋便十分聪明地选择了“诗余”去发展。大概他们认为,要沿着前朝文常生活中最乐于选的作文方式往前走,是不可能或者说很难有光宗耀祖的前途,他们认为那简直无法想象;而当时似曲那般“词的边缘”,可能他们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那玩意儿不也太下作了么?我们文原本是高山隐士下凡,怎可如此不自重?竟要作那种无拾及的东西?我宁可舔选前遗秽,也不可了自我方寸!于是乎,宋“诗余”不减,亦偶有“唐律”几篇。

    而到了元,他们也许是真正有了骨,要闯出一片新的天地,就好象叛逆的少年——我就不信我不;又也许比前朝宋更自唉,哀鸿遍说的就是他们吧!唉,确实在没办法了,要逼梁山了!汉写的赋是了不得了,唐的诗也是无可匹敌的,宋的词更是九重天般逾越无门。看家前都名垂青史了,我不能留下什么千古憾事呀!左选右选,前思后想,只好选“词余”了。发奋图强吧!他们给明清后剩下的只有“话本”了,所以才就了“四大名著”。

    据说唐以前,就在流行骈文。历经了一代隋朝,发展发展,结果他们就翻起了“乐府”的老本。发展,熟还外加创造,所谓功勋也算是不朽了!

    可是我后来又想:果真如我所想一般,那么就应了一句古话了:“惟小与‘文’难养”。也就是如此我这般心理投机之辈,他是概不会有此种谬论的,所以我也算是名垂不朽了!

    显然,我有刻意诋毁前辈祖师之嫌!

    3. 写得好的唐诗,宋词,元曲,越多越好

    个人只能给出词的意见,如下: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张炎《八声甘州》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姜夔《淡黄柳》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鹧鸪天》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刘克庄《贺新郎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张孝祥《念奴娇》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卜算子》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数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潘阆《忆余杭》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临江仙》

    离人数岁无消息。今头白,不眠特地重相忆。 冯延巳《归自谣》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生查子》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璟《摊破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贺新郎》

    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刘辰翁《宝鼎现》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晏几道《鹧鸪天》

    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王诜《烛影摇红》

    唐诗宋词元曲买哪种好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