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初唐诗歌向盛唐诗歌的演变发展

    1. 初唐至盛唐诗歌发展进程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

    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

    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

    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

    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

    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

    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五言绝句,它必须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须依照用韵要选一个韵部的字作韵脚①,这首诗的“流”、“楼”两字就属“十一尤”韵。

    再次,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间错,和谐动听。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标出来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不能变通。

    平——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字;仄——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字。按现代汉语说,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字属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字属仄。

    绝句诗上下句之间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这首绝句全首对仗,后两句“欲穷”对“更上”,“千里”对“一层”,“目”对“楼”。

    我们举《登鹳雀楼》这首诗来说明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绝句还有三种平仄格式,共四种格式。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都各有四种平仄格式。

    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只举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详细介绍了。如果不想创作这类诗,只是鉴赏前人作品,那么关于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无妨的。

    七言绝句,我们举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来看: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全诗四句,28个字,押的是“七阳”韵,平仄按规则。

    因绝句允许不对仗,这首诗就没有对仗。 五言律诗,我们看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是除夕之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

    全诗八句,40个字,押“十一真”韵,平仄合规则。律诗的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这首的颔联“一年”对“万里”,“将尽”对“未归”,“夜”对“人”;颈联“寥落”对“支离”,“悲”对“笑”,“前事”对“此身”。

    七言律诗,我们看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

    2. 初唐至盛唐诗歌发展进程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

    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

    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

    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

    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

    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

    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五言绝句,它必须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须依照用韵要选一个韵部的字作韵脚①,这首诗的“流”、“楼”两字就属“十一尤”韵。

    再次,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间错,和谐动听。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标出来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不能变通。

    平——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字;仄——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字。按现代汉语说,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字属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字属仄。

    绝句诗上下句之间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这首绝句全首对仗,后两句“欲穷”对“更上”,“千里”对“一层”,“目”对“楼”。

    我们举《登鹳雀楼》这首诗来说明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绝句还有三种平仄格式,共四种格式。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都各有四种平仄格式。

    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只举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详细介绍了。如果不想创作这类诗,只是鉴赏前人作品,那么关于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无妨的。

    七言绝句,我们举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来看: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全诗四句,28个字,押的是“七阳”韵,平仄按规则。

    因绝句允许不对仗,这首诗就没有对仗。 五言律诗,我们看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是除夕之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

    全诗八句,40个字,押“十一真”韵,平仄合规则。律诗的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这首的颔联“一年”对“万里”,“将尽”对“未归”,“夜”对“人”;颈联“寥落”对“支离”,“悲”对“笑”,“前事”对“此身”。

    七言律诗,我们看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

    3. 初唐诗歌发展演变线索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4. 初唐、盛唐诗歌发展的特点,代表作家及流派

    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

    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

    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

    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

    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

    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④晚唐诗歌。

    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

    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

    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成就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

    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

    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

    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

    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

    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

    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

    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

    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唐人绝句用来和。

    5. 谈一下唐代诗歌发展演变过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

    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

    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

    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

    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

    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

    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

    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

    6. 初唐、盛唐诗歌发展的特点,代表作家及流派

    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

    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

    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

    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

    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

    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④晚唐诗歌。

    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

    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

    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成就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

    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

    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

    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

    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

    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

    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

    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

    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唐人绝句用来和。

    7. 唐朝诗歌发展史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等4个阶段。

    1、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

    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

    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2、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 、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3、中唐诗歌。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

    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4、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

    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扩展资料 唐诗的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8. 谈一下唐代诗歌发展演变过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

    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

    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

    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

    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

    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

    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

    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

    初唐诗歌向盛唐诗歌的演变发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