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1. 《唐诗杂论》的硕果论证了闻一多的哪句话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伴 ?你 ?学 一、目标定位 1、读课文,了解大意,感知主旨,理解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说”和“做”。
2、体会文中形象描写的作用,理解成语的含义。 3、把握精心选材、重点突出的写法。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赫然(hè) ? ?心会神凝(níng) ? ?慷慨(kǎi) ? ?一反既往(jì) ? ?迥乎不同(jiǒng) ? 2、解词。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或形容大怒。 沥尽心血:(为了事业)费尽心血。
沥:滴。 心会神凝:注意力集中,用心熟悉通晓。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一反既往:完全不同于过去。
既往:过去的事。 大意疏通: 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的方法。 作者选取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等三个方面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的经历复杂,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择了六件事,就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作者在材料取舍方面是精当的。 难点突破: 理解本文多用古词、文言词的含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作者是用诗化的语言来写的。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也是本文的语言风格,在有些语言上的含义要加强理解。
四、课后巩固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愤慨的“慨” 愤慨的“慨”,读作(kǎi):愤激、感慨的意思。 注意与既然的“既”(jì)相区别。
2、掌握一个词: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褒义词,其近义词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等。 3、品味一句话: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这一处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面对危险而从容不迫,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揣摩一个点:本文语言富有音乐美。
一是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二是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等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5、背诵一联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一联诗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既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又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
中考链接: 1、考题示例: 下列各项搭配有误的是( ? ?)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元末明初 ? ? B、《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诗人、学者 ? C、《藤野先生》——鲁迅——《呐喊》 ? D、《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选自《北京市丰台区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 ? 2、考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解答这类题目,要紧扣题干,展开联想,在大脑里搜寻相关的知识内容,依据题干可知:《藤野先生》不是出自《呐喊》,而是出自《朝花夕拾》。 可以应用排除法,得出此答案为C。
3、考题答案;C 伴 ?你 ?练 第一部分:基础锤炼(20分) 1、看拼音写汉字。(4分) 无xiá( ?)及此 ?hè( ?)然 ?目不kuī( ?)园 ?仰之mí( ?)高 2、本文作者 ? ? ?,现代诗人。
闻一多, ? ?、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本文记叙了 ? ? ? ? ? ,表现了他的 ? ? ? ?和精神。
(4分) 3、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面,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 ) ②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 ? ) ③“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 ?) ④“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 ? )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C);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
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4分) ①“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 ? ?) 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 ?) 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 ? ?) ④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