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五首反思案例

    1. 给5首白居易的诗,要有分析感受

    1.《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2.《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抒发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琵琶行》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4. 《长歌恨》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感染了无数读者。5.《观刈麦》 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2. 小班古诗《七步诗》教案及反思

    目 的 要 求1、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并乐意背诵古诗。

    2、知道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亲相爱。准 备安静的课堂气氛,整理好幼儿坐姿。

    内 容 与 指 导1、教师与幼儿谈话的形式导入课题。师:小朋友,在家里除了爸爸妈妈。

    还有没有弟弟、妹妹、姐姐、哥哥啊?(有)那你们在一起玩的都好吗?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一首一个弟弟写给哥哥的古诗。2、教师朗诵古诗。

    3、教师翻译古诗意思,幼儿了解。师:煮豆子的时候把豆茎当作燃料,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着急迫加害于我。

    (教师以儿化的形式解释给幼儿听。4、幼儿学习古诗《七步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5、教师再次带幼儿朗诵诗歌,让幼儿读准词句。

    6、活动总结:小朋友们!学完这首诗歌后,你们觉得诗人在说什么呢?(就是兄弟之间呢不能不团结,要相亲相爱,不做欺负对方,对别人有害的事情。小朋友之间也是一样, 不能做伤害小伙伴的事!)。

    7、活动结束。

    3. 古代诗歌五首的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

    2.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时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三、正课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有《魏武帝集》。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关于汉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天萧瑟,洪波涌起。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5.小结。

    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第二课时 6.朗读《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简介。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

    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

    官至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8.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写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9.小结。 这首诗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的艺术享受。

    四、作业 第三课时。

    4.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吕岩: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傍晚时分在野外看到连天的碧草铺满野地,看去一望无际,这时晚风吹来了断断续续地几声笛子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浮现出了一个牧童悠闲自在的样子和安然自乐的神态

    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清平乐·村居:一个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鸟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5. 要5首古诗及100个字的赏析 急需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山行 七绝·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一幅多么明媚秀丽的天然画,而黄鹂的叫声,白鹭的动态,更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诗人足不出户,却好像置身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之中了。

    菊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6. 童年的玩与学13课古诗五首

    我的童年是在玩中学习,学中玩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玩

    耍中,一边学到的知识便牢牢地“刻”在我

    的脑子里了。

    还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像火球似的烤着我的小脸蛋

    我立

    马跑向池塘边去,因为那有一棵大树

    可以替我遮阴。

    我看着那清澈见底的小池塘,不免起了个歪脑筋:去玩水吧!

    小池塘的水多凉快啊!

    我一不做二不休,把家人的告诫远远抛在了脑后,立马脱去鞋

    子,露出一双小脚丫,卷起裤子,“扑通”一声跳进了池塘,水花

    溅得我满脸都是水。

    7. 冬天的古诗5首加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武判官:生平不详。判官:官名,唐时设置的,是节度使和观察的僚属。

    (2)白草:产于西北边地,秋天变白。《汉书·西域传》:“鄯善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多白草。”

    颜师古注:“白草,草之白,似莠而细,无芒,其熟时正白色。”(3)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胡:我国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统称。(4)梨花:这是形容雪花。

    春天梨花盛开,颜色雪白。(5)散入:指雪花因风纷纷飘入帘内的样子。

    珠帘:缀有珠子的帘幕。罗幕;绫罗制成的帷幕。

    (6)狐裘(qiu求):用狐皮做的皮袍子。锦衾(qin亲):锦缎缝制的被子。

    (7)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不得控:拉不开弓弦,因为天太冷,手冻僵了的缘故。

    (8)都护:都护府的长官,镇守边境的统帅。这里的“都护”和上句的“将军”都是泛指。

    铁衣:金属或皮革制成的用作战时护身的衣甲。著:同“着”,穿。

    (9)瀚海;大沙漠。阑干:纵横的样子。

    (10)愁云:阴云。惨淡:昏暗地铫。

    凝;停滞不动,指因天气奇寒百冻结了。(11)中军:本义指主帅亲率的军队,这里是指主帅所住营帐。

    饮:置酒宴请。归客:指武判官。

    (12)胡琴句:指席间演奏用以佐酒的各种乐器。(13)辕门:古代军营出入处用车辕相向架起作门,故称营门为辕门。

    (14)掣(che彻):牵动。冻不翻:是说红旗因雪凝而冰冻,虽有风吹,也不能飘动了。

    (15)君:指武判官。(16)天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

    (17)山回路转:指山路曲折。(18)马行处:指马走过后雪地上留下的蹄印。

    [简要评析] 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正如诗题所标示的那样,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早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用饱蘸淡墨的画笔,以浪漫主义手法氢它描绘了出来。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

    那风啊,简直是一把锋利的铲刀,把大地乔得净荡荡的了。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春风阵了,象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

    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那飘飞的雪花啊,连帐内的罗幕都打湿了;狐皮袍子不暖啊,盖的锦被也嫌太薄;将军的手啊,已冻得拉不开弓;征战护身的铁衣啊,也冷得难以穿上。

    但就在这一派难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气息。珠帘罗幕,狐裘锦衾,是多么的富丽;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又是多么威严。

    它巧妙地把防守边疆,战胜奇寒的将士,生动而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毕竟还是奇寒,从而才能显示出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八月在内地,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增辉的美好时节,而边地呢,已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可是,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但不萧瑟、凄凉,而是浑厚、沉郁,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奇峭的艺术风格的特征。正是在这漫天皆白,寒气袭人的时候,中军设宴,饯别归客。

    一时胡琴、琵琶、羌笛齐奏,伴着塞外风光,自是别有一番天韵。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

    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才有生命力。

    叶燮的《原诗》又说,夸张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此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无怪乎胡应麟说李白的乐。

    8. 唐诗宋词心得各5篇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文化灿烂,纵横千里,诗之国度,词之故乡。唐诗宋词,任我飞翔! 诗由情生,词为愁作:爱恨情愁,生离死别,闺妇思君,慈母爱儿,游子远行,故人重逢。

    一杯淡酒,西出阳关,海内知己,天涯比邻,望断江水,孤帆过尽。 李有太白,浪漫豪迈。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行路之难,歧路犹在。长风破浪,济得沧海,抽刀断水,举杯消愁。

    仰天大笑,岂做蓬蒿?不为权贵,催眉折腰。力士脱靴,赐金放还,浮云流水,美酒相伴。

    杜有子美,忧国忧民,生不逢时,国亡家破。妻离子散,家书难求,感花溅泪,恨鸟惊心。

    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安得广厦,大庇寒士,风雨不动,茅屋独破。

    壮志未酬,孤独左右。 游子陆游,一心报国,收拾河山,北定中原。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铁马冰河,梦中才来。东风也恶,桃花吹落,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人也空瘦,泪痕消透,驿外梅花,零落依旧。 词有苏轼,豪放旷达,仕途坎坷,阴雨难测。

    三次遭贬,两下南蛮,流放离京,心系家园。几时明月,把酒问天,琼楼玉宇,何处胜寒?君王岂知,百姓冷暖,白堤之后,苏堤再造,为民谋福,名垂千古,苏门三士,流芳百世。

    千里婵娟,离合悲欢,阴晴圆缺,自古难全。十年生死,茫茫难忘,幽梦还乡,尘面如霜,柔肠寸断,为情所伤。

    大江东去,浪花淘尽,风流人物,赤壁周郎。人生如梦,早生华发,叹古伤今,人月难圆。

    读 诗 上海 王俊愉 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

    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

    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

    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

    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

    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

    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

    如果你有闲暇时间而又无谓虚掷,为何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你会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安详,你会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极间保持宁静和平衡。 简评 身处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大潮中,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作者却在静心捧读《唐诗三百首》,畅游于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这是怎样一种宁静与安详、古雅与凝重、灵性与趣味?这。

    9. 古诗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仙人指路 教学反思怎么写?5个要点不能少!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反思教学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1.记成功之举记录:(1)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2)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3)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4)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5)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6)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

    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 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4. 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

    10. 5.《古诗词三首》的感想

    10、古诗三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

    徒:徒然 ……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五、布置作业。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多多指教!。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