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略唐诗
1. 《王猛字景略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
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
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
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
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
怀佐世之志,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 ”温默然无以酬之。
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召之,一见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
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
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在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
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 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
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
于是赦之。猛镇冀州,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简召英俊,以补关东守宰,授讫,言台除正。
俄入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
其见重如此。猛性刚明清肃,于善恶尤分。
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时论颇以此少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鬻畚为业 鬻:卖B.拔幽滞,显贤才 显:明显C.及坚僭位 僭:超越本分D.猛下车,明法峻刑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猛“谨重严毅。
细事不干其虑”的一组是(3分)①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②扪虱而言,旁若无人③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 ④明法峻刑,澄察善恶⑤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⑥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猛见桓温时,一见面就谈时事,边捉虱子边谈,不拘小节,并指出桓温没有得到关中地区豪杰的原因,在于桓温没有渡过灞水到长安,老百姓没有看到桓温的心思。 B.徐统认为王猛有奇才,想招纳为己用,而王猛胸怀大志,没有答应。
苻坚听说王猛的名声后派人招来,两人一见如故,志趣十分相投。C.王猛做了始平令后,鞭杀了老百姓上书状告的一名官吏,招来有司的弹劾。
囚车把他押解到监狱后,由苻坚亲自审问。 D.王猛认为自己被信任,做了一个很乱的城邑的的长官,就应不辱君王之命,严明法制,明察好坏,把残暴势力消灭光。
苻坚听后称赞他是贤相管夷吾、子产一类的人。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 遂隐于华阴山。
(5分)译文: (2)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
(5分)译文:。
2. 求《与杨京兆凭书》翻译
大体上举荐人才的原则和方法,古人所说的难,它的难处并非只是一种而已。了解人才难,向人推禳人才难,听信别人的推荐也难。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却以向别人说为耻,有的人既有真才实学又乐于向别人讲,有的人并无真才实学却善于自我吹嘘,有的人没有真才实学也不随便吹嘘自己好像确有才学似的。有真才实学而耻于向别人说的,这是上等人才;即使虞舜那样的圣贤还会感到难于了解他。孔子也说过:“如果以貌取人,就会错过像子羽这样有才德的人。”不如舜和孔子的人,却说自己有知人之明而没有差错,那是不可信的。有真才实学而又向别人讲的,这属于次一等。像汉光武那样有德行的君主,不能任用冯衍;尹纬的才能比得上王景略,苻坚却只让他当个令史这样的小官。这些人都是终日大喊大叫,却始终没有被察觉。
没有真才实学却善于自我吹嘘的,那是祸国殃民的家伙。赵括借此代替廉颇为将,马谡借此迷惑了孔明。
现在像这种人,在社会上确实不少。认为将相大臣们听到他们的话必定能分辨出来,那也是不可信的。没有真才实学而默不作声,像土块木头一样。周仁只因为是前朝的重臣,就享受二千石的厚禄;许靖只因为有人称誉,就位至三公。近世这种人极受欢迎,认为他们是“长者”,因而最容易得到举荐宠幸。人们说老实愚笨的人没有害处,如果他们只在乡村里作为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即使称他们为“长者”,也是可以的。但从那些地位低微的小吏开始,都必须认认真真办好自己分内的事,地位愈高对社会的影响就愈大,又何必非要任哪些愚笨没有能力的人呢?现在人们常说“某人是长者,能够当大官。”大抵都不是古人所说的“长者”,都一定是一些跟土块木头差不多的人物罢了。捧着泥塑木雕的东西放在朝廷上,给他们穿上礼服,配给仆从护卫,在他们的身边奔走,这难道有利于解救百姓的劳苦吗?圣人之道不能对社会的实用有益,都是因为这个缘故啊!所以说了解人才是件难事。孔子说:“仁人,他们说话是很慎重的”,孟子反对“向跟自己思想不一致的人进言”。既然别人不相信我,我却向他推荐人才,一定会产生三种隔阂:他会说:“那个人果真了解人才吗?懂得文章吗?”怀疑我的话而不重视我的推荐,这是一种隔阂;还会说:“他是不是出于个人的爱好?是不是由于利害关系而互相勾结呢?”这是第二种隔阂;还甚至会说:“他是对我不满而在陷害我的吧?这会破坏我的事业。”这是第三种隔阂。因为畏惧这三种隔阂而不敢说话,所以说向别人推荐人才是件难事。虽然有人推荐了但听的人有这些担心,所以说能听信别人的推荐是件难事。只有通达道理的人,才懂得怎样举荐人,懂得怎样向人进言,懂得怎样听信别人的推荐,如果这三项中有一项办不到那就不会有希望。但是君子并不因为推荐和听信别人推荐的困难,而不努力选拔人才。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啊。如果这个官吏不相信我的推荐,我对了解的这个人才也不因此放弃不管,那么一定会有相信我的人。如果了解那个人才,就是没有官吏能相信,那个人也可以闻名于世;假如我一旦掌握了用人的权利,那他一定会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了。所以朝廷的公卿大臣的最大职责,无过于访求人才了。如果对人才不事先精心考虑好,突然之间君主有所询问,宰相有所咨询,官吏有所要求,那岂不是没有应付的办法了吗?那样,大臣的职责就有所欠缺,所以不能怕麻烦。
3. 【王猛传及其译文“王猛字景略,家于魏郡
王猛字景略,家于魏郡。
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
细事不干其虑,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
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
怀佐世之志,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温默然无以酬之。
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召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
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
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本,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
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
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
于是赦之王猛字景略,在魏郡安家。年幼时家境贫寒,以卖畚箕为生。
王猛学识渊博,喜好兵书,行事谨慎而严厉。很少考虑琐屑事情,因此那些华而不实的读书人都轻视他并且取笑他。
王猛悠然自得,并不放在心上。王猛年轻的时候到邺都游历,当时很少有人能赏识他。
只有徐统见到他很吃惊,召他做功曹。他逃避没有应召,于是隐居在华阴山。
王猛胸怀辅佐帝王创业的大志,收敛了羽翼等待时机,观察形势然后行动。桓温入关的时候,王猛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他,谈论天下的大事,边捉虱子边谈,好像旁边没有人似的。
桓温看着他,觉得他是个奇才,问道:“我奉皇 上的命令,率领精锐的军队十万人,主持正义讨伐叛逆,为百姓铲除凶 暴的奸 人,可是三秦大地的英雄豪杰没有人前来归附,这是为什么呢?”王猛说:“您不怕千里路远,深入奸人横行的地方,离长安只有咫尺之遥,却不渡过灞水,老百姓不知道您的心思的缘故啊。”桓温黯然不语,没有应对的话。
桓温即将撤军的时候,赏赐给王猛车马,授予他高官督护的官职,请他和自己一起到南方去。王猛回到山里向老师请教这件事,老师说:“你和桓温难道能同时建功立业?在这里就可以得到富贵,为什么要远行呢?”王猛于是没有去。
苻坚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听说王猛后,就召见他,一见面就好像老朋友一样,谈到兴衰成败的国 家大 事,就像符契相合一样,犹如刘备遇到诸葛亮。到了苻坚登上 皇 位,任命王猛做中书侍郎。
当时始平县豪强横行乡里,盗贼纷起,就改任王猛做始平县令。王猛到任以后,申明法律条文,严厉使用刑罚,辨别好人坏人,强行约束豪强。
鞭笞杀 死一名差役,有老百姓呈上状子告发他,朝廷用囚车把王猛押解到廷尉大牢。苻坚亲自审问他,说:“治理国家的根本,以德使人感化是首要的事,你到任没多久,就杀戮了很多人,这是多么严酷啊!”王猛说:“我听说要用礼仪来治理安宁的国家,要用法律来治理混乱的国家。
圣上不认为我愚笨,把混乱的始平县交给我治理,我一心想为您铲除凶暴狡 诈的奸 人,才杀了一个坏人,剩余的还有千千万万,如果因为我不能除尽凶暴的奸人,哪里敢不甘心接受死 刑,来为辜负重望而谢罪呢?但由于吏治严酷惩处我,我实在是不能接受这个罪名。”苻坚对众大臣说:“王景略确实是管仲、子产那样的人啊!”于是赦免了他。
4. 马超猛还是关羽猛
历史上面单纯论猛。
关羽 在这方面的评价。 太多了。
马超就一个,信布之勇。在当时更有。
汉以后,武勇首推关张。 之说。
后世诸多以勇猛闻名的武将,都自比关张。 或者被人比作当世的关张。
武勇,后世还被人比过的,还有。张辽、甘宁。
单纯论武勇的评价,与推崇。 关张最盛。
马超也就在当时西凉颇有威名。而关张,在当时的曹魏,东吴,皆有“万人敌,熊虎之将,世之虎臣等”称呼。
(出自,程昱,刘晔,周瑜等人之口。) 晋朝人,追捧关张武勇是最盛的。
有“关张,攻必取,战必胜。”的说法。
(虽然明显是吹捧,当时也侧面说出了,当时人,对关张武勇的推崇。) 下面就复制下资料好了。
这个也是别人统计的。 皆与关张武勇相关。
将军(关羽)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唐·郎士元«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 惟将军(关羽)当三国之时,负万人之敌,孟德且避其锋,孔明谓之绝伦。
……——«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 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唐·王勃«三国论» 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 权必资之以御我。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初,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卫尉卿兼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凉国公李延昌,克树勋庸,遍该韬略,关张万人之敌,勇不顾身;程李二将之名,忠於卫主。……——«册府元龟·备御» 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三国志·蜀书·关张黄马赵传» 徵士傅斡曰: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傅子» (郭)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
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注引«傅子» 史臣评曰:“长孙肥结发内侍,雄烈知名,军锋所指,罔不奔散,关张万人之敌,未足多也”。……——«魏书·列传第十四» 骁勇多权略,攻必取,战必胜,关、张之流,万人之敌者……——«晋书·苻生传» 自凶狂构祸,区宇未宁,蕴忠贞以立身,资义勇而成务。
加其识度宏远,谋略冲深。张飞乃万人之敌,却縠是三军之帅。
……——«命郭子仪充东京畿等道元帅诏» 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捐躯殉国之志,冒流镝而逾坚;轻生重义之(阙四字)而难(阙一字)心悬水镜,鬼神无以蔽其形;质过松筠,风霜不能改其色。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 祢衡垂一噪声之名,关羽荩万人之敌。御众布投胶之德,礼贤怀比饭之恭。
智略出群,忠果成性。……——«授冯行袭昭信军节度使制» 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曹丕)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三国志·魏书·温恢传» 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冀,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亮知羽护前(争强好胜),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籓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
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季汉辅臣赞»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与关羽为邻。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当世雄杰)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以张大可教授(著«三国史研究»)为首,认为周瑜想软化刘备,挟制关羽,张飞为东吴效力,那么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张穆、边宪、文齐、杨班、梁崧、赵昌,武同飞、羽。
……——«晋书·秃发傉檀传» 至蜀,赵廞深器之,与论兵法,无不称善,每谓所亲曰:“李玄序(李庠字玄序)盖亦一时之关、张也。”……——«晋书·李庠传» 薛彤、进之并(檀)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
5. 求《与杨京兆凭书》翻译
大体上举荐人才的原则和方法,古人所说的难,它的难处并非只是一种而已。
了解人才难,向人推禳人才难,听信别人的推荐也难。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却以向别人说为耻,有的人既有真才实学又乐于向别人讲,有的人并无真才实学却善于自我吹嘘,有的人没有真才实学也不随便吹嘘自己好像确有才学似的。
有真才实学而耻于向别人说的,这是上等人才;即使虞舜那样的圣贤还会感到难于了解他。孔子也说过:“如果以貌取人,就会错过像子羽这样有才德的人。”
不如舜和孔子的人,却说自己有知人之明而没有差错,那是不可信的。有真才实学而又向别人讲的,这属于次一等。
像汉光武那样有德行的君主,不能任用冯衍;尹纬的才能比得上王景略,苻坚却只让他当个令史这样的小官。这些人都是终日大喊大叫,却始终没有被察觉。
没有真才实学却善于自我吹嘘的,那是祸国殃民的家伙。赵括借此代替廉颇为将,马谡借此迷惑了孔明。
现在像这种人,在社会上确实不少。认为将相大臣们听到他们的话必定能分辨出来,那也是不可信的。
没有真才实学而默不作声,像土块木头一样。周仁只因为是前朝的重臣,就享受二千石的厚禄;许靖只因为有人称誉,就位至三公。
近世这种人极受欢迎,认为他们是“长者”,因而最容易得到举荐宠幸。人们说老实愚笨的人没有害处,如果他们只在乡村里作为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即使称他们为“长者”,也是可以的。
但从那些地位低微的小吏开始,都必须认认真真办好自己分内的事,地位愈高对社会的影响就愈大,又何必非要任哪些愚笨没有能力的人呢?现在人们常说“某人是长者,能够当大官。”大抵都不是古人所说的“长者”,都一定是一些跟土块木头差不多的人物罢了。
捧着泥塑木雕的东西放在朝廷上,给他们穿上礼服,配给仆从护卫,在他们的身边奔走,这难道有利于解救百姓的劳苦吗?圣人之道不能对社会的实用有益,都是因为这个缘故啊!所以说了解人才是件难事。孔子说:“仁人,他们说话是很慎重的”,孟子反对“向跟自己思想不一致的人进言”。
既然别人不相信我,我却向他推荐人才,一定会产生三种隔阂:他会说:“那个人果真了解人才吗?懂得文章吗?”怀疑我的话而不重视我的推荐,这是一种隔阂;还会说:“他是不是出于个人的爱好?是不是由于利害关系而互相勾结呢?”这是第二种隔阂;还甚至会说:“他是对我不满而在陷害我的吧?这会破坏我的事业。”这是第三种隔阂。
因为畏惧这三种隔阂而不敢说话,所以说向别人推荐人才是件难事。虽然有人推荐了但听的人有这些担心,所以说能听信别人的推荐是件难事。
只有通达道理的人,才懂得怎样举荐人,懂得怎样向人进言,懂得怎样听信别人的推荐,如果这三项中有一项办不到那就不会有希望。但是君子并不因为推荐和听信别人推荐的困难,而不努力选拔人才。
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啊。如果这个官吏不相信我的推荐,我对了解的这个人才也不因此放弃不管,那么一定会有相信我的人。
如果了解那个人才,就是没有官吏能相信,那个人也可以闻名于世;假如我一旦掌握了用人的权利,那他一定会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了。所以朝廷的公卿大臣的最大职责,无过于访求人才了。
如果对人才不事先精心考虑好,突然之间君主有所询问,宰相有所咨询,官吏有所要求,那岂不是没有应付的办法了吗?那样,大臣的职责就有所欠缺,所以不能怕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