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述怀魏征

    1. 魏征《述怀》全文

    唐代魏徵《述怀》,全文为: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译文: 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

    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 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

    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 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

    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 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 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

    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徵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时期的名篇。

    此诗作于唐高祖武德二年。在前一年魏征向故主李密献计,不被李密所采用,最后被王世充击败。

    魏征随李密投降了唐高祖,并受到唐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 当时李密的余部还占据着广袤的地盘,魏征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主动请缨去劝降李密的旧部李绩等人。

    在劝降的路上,魏征作下了此诗。 主旨赏析: 这首《述怀》还保留着前代古诗的影响,不带韵律的表达方式,充分抒发魏征个人的情感,用典虽多但丝毫无堆砌之感。

    全诗描述了魏征献计唐高祖,自告奋勇招降李密旧部。其间路途艰险,但魏征报唐高祖知遇之恩的心更切。

    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述怀。

    2. 唐诗述怀作者 魏徴译文

    述怀

    作者:唐·李频

    望月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

    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

    述怀 魏征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翻译如下:

    前四句:

    中原群雄争夺天下的时候,投笔从戎,弃文从军,心中有纵横计(苏秦张仪之雄才)但是却没有人欣赏,但是仍会激昂慷慨,壮志不灭。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透露出他投奔李渊时的果断和义无反顾 :“驱马”句又传达出其奉使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请缨”句:以汉终军自喻。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他向汉武帝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凭轼”句:以郦食其自喻。“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现的是想象中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心情因任务艰巨而起伏不平。“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代森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深山老林的凄寒图景,同时也暗寓了诗人告别唐主后心情的孤寂。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对故国的怀念又蕴含任务特殊而艰巨,个人吉凶未卜之意。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

    “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的感伤一样,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增加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丰满感,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主恩的心灵之纯真。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征的人生观。

    3. 唐诗《述怀》的全诗意思是

    述怀[一]

    [二] [三]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

    [四] [五]

    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

    [六]

    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

    [七] [八]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

    [一]题一作 《出关》。这诗作于唐高祖(李渊)初称帝时。当时魏徵投唐未久,在统一战争中

    自己要求有所贡献,所以请命赴华山以东地区,说服李密的旧部。诗中写作者的抱负和旅途的艰险以

    及重意气、报主恩的思想。

    [二]这两句说当群雄在国中争夺政权的时期,自己弃文就武,投入战争。“逐鹿”,比喻争夺

    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政权。“投笔”,东汉班超

    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他投笔长叹道: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哪能长期在笔砚间讨生活

    呢(见《后汉书·班超传》)!这里借班超故事自喻。“戎轩”,兵车。“事戎轩”,即从军。

    [三]“纵横”,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就是“合纵”

    之计:张仪宣传诸国听命于秦,就是“连横”之计。苏、张因此被叫做“纵横家”。这里指自己曾向

    李密献策。“不就”,无所成就(指献策不被采纳,以至失败)。“慷慨”,指为国效力的壮心豪气。

    [四]这两句叙投奔李渊和奉使安抚山东。“杖策”,手持马笙,也就是说赶着马。“关”,指

    ----------------------- 页面 3-----------------------

    潼关。

    [五]这两句用终军和祁食其(音异忌)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说明所负使命的性质。“请

    缨”,西汉人终军出使南越,他向汉武帝作豪语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见《汉

    书·终军传》)就是说只要一根绳索就把南越王牵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凭”,依。“轼”,车前横木。“凭轼”,就是驾车而行的意思。“下”,降服。“东藩”,

    东方属国。汉初郦食其说降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见《汉书·郦食其传》)。

    [六]这四句写旅途的景况。“郁”,阻滞。“纡(音迂)”,曲折。“郁纡”,是形容山道曲

    折难于前进,也是形容心情不舒之词。(曹植《赠白马王彪》:“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

    “陟(音志)”,登。“岫(音袖)”,山。“出没”,时隐时现(山岭有时隔断视线)。

    [七]这四句说途中艰险的景象怵目惊心,但是由于想着要报答唐主以国土相待的恩情,并不畏

    惧。“伤千里目”,言远望心伤。《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九逝魂”,屈原《哀

    郢》:“魂一夕而九逝。”“九逝”,言精神不集中。“逝”,一作“折”。汉代益州有险地名九折

    板 (见《汉书·王尊传》)。“九折”言道路曲折迂回。此处作“九逝”或“九折”都可以通,但与

    “魂”字相连,作“九逝”较妥。“惮”.怕。“国士”,一国范围内的杰出人物。魏徵曾勉励别人说:

    “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见《旧唐书·魏徵传》)

    [八]这四句表明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守信用著名。《史记。季

    布传》引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侯赢”,战国魏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救赵,

    侯赢因年老不能随行,但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照他的诺言做了。“意气”,这里即指有诺必践、

    有恩必报的精神。古乐府《白头吟》:“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那“意气”也相似,不过那是

    属于夫妇之间,这是出于君臣之际。“功名”,功勋和名声。

    4. 魏征写的咏怀诗《述怀》有什么历史意义

    魏征写的咏怀诗《述怀》历史意义:魏征献计唐高祖,自告奋勇招降李密旧部。其间路途艰险,但魏征报唐高祖知遇之恩的心更切。

    述怀 魏征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作品译文

    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5. 读完魏征的《述怀》这首诗有什么读后感

    功名谁复论。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

    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

    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胸襟怀抱。“中原”等二句,表明了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

    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投笔,掷笔。《后汉书》四七《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以投笔喻弃文就武。事戎轩,即从军。

    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

    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之计;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秦,即“连横”之计。苏秦张仪因此而被称为“纵横家”。

    魏征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策。一介书生,在时局动乱之际,能够为“济世艰”而毅然“投笔”从军,参与中原“逐鹿”,可见其以兴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纵横计不就”,委婉地透露了诗人有苏秦张仪之雄才而不逢明主的苦恼;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则表示了他百折不挠、壮志未泯的情怀。“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透露出他投奔李渊时的果断和义无反顾 :“驱马”句又传达出其奉使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请缨”句:以汉终军自喻。

    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他向汉武帝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凭轼”句:以郦食其自喻。西汉初郦食其曾向汉高祖请命,说降了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见《汉书·郦食其传》),为汉之东藩。

    “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现的是想象中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心情因任务艰巨而起伏不平。

    “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代森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深山老林的凄寒图景,同时也暗寓了诗人告别唐主后心情的孤寂。这里,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

    “既伤”二句既表现对故国的怀念又蕴含任务特殊而艰巨,个人吉凶未卜之意。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

    《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

    九逝,极言精神之不集中。“逝”一作“折”。

    “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的感伤一样,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增加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丰满感,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主恩的心灵之纯真。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

    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时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诺:答应,诺言。侯羸:战国时魏国人。

    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监门小吏。

    信陵君救赵,侯羸出奇计助之,但因年老不能随行,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实践了这一诺言。意气:情谊,《玉台新咏·皑如山上雪》:“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征的人生观。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

    魏征本人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

    另一方面又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诗风不同。因而《唐诗别裁》评论说其“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6. 述怀出自谁之作

    述怀 魏征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魏征诗鉴赏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

    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胸襟怀抱。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逐鹿,比喻争夺政权。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投笔,掷笔。

    《后汉书》四七《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以投笔喻弃文就武。

    事戎轩,即从军。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

    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之计;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秦,即“连横”之计。

    苏秦张仪因此而被称为“纵横家”。魏征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策。

    一介书生,在时局动乱之际,能够为“济世艰”而毅然“投笔”从军,参与中原“逐鹿”,可见其以兴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纵横计不就”,委婉地透露了诗人有苏秦张仪之雄才而不逢明主的苦恼;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则表示了他百折不挠、壮志未泯的情怀。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

    “杖策”句透露出他投奔李渊时的果断和义无反顾 :“驱马”句又传达出其奉使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

    “请缨”句:以汉终军自喻。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他向汉武帝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凭轼”句:以郦食其自喻。

    西汉初郦食其曾向汉高祖请命,说降了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见《汉书·郦食其传》),为汉之东藩。“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现的是想象中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

    “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心情因任务艰巨而起伏不平。“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代森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深山老林的凄寒图景,同时也暗寓了诗人告别唐主后心情的孤寂。

    这里,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对故国的怀念又蕴含任务特殊而艰巨,个人吉凶未卜之意。

    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九逝,极言精神之不集中。

    “逝”一作“折”。“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

    “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的感伤一样,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增加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丰满感,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主恩的心灵之纯真。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

    时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诺:答应,诺言。

    侯羸:战国时魏国人。家贫。

    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监门小吏。信陵君救赵,侯羸出奇计助之,但因年老不能随行,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实践了这一诺言。

    意气:情谊,《玉台新咏·皑如山上雪》:“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征的人生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魏征本人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

    7. 苏轼《述怀》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

    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

    一壶酒,一溪云。

    [词牌背景]

    行香子,双调小令,六十六字,亦可略加衬字。上片五平韵,下片四平韵。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

    [内容解析]

    题为述怀,不免有叹。纵是洒脱豁达如东坡者,对酒当月,仍不忘尘世浮沉。想必清酒十分,倒影着是自己身外之身;银月一轮,寄托着是自己梦中之梦。于是乎,放眼未来之闲时,可得头顶轻松松一片云,手抚悠悠然一张琴,陶乐溪边,再饮一壶真正的舒怀酒。

    8. 苏轼《述怀》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 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 一壶酒,一溪云。

    [词牌背景] 行香子,双调小令,六十六字,亦可略加衬字。上片五平韵,下片四平韵。

    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

    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

    [内容解析] 题为述怀,不免有叹。纵是洒脱豁达如东坡者,对酒当月,仍不忘尘世浮沉。

    想必清酒十分,倒影着是自己身外之身;银月一轮,寄托着是自己梦中之梦。于是乎,放眼未来之闲时,可得头顶轻松松一片云,手抚悠悠然一张琴,陶乐溪边,再饮一壶真正的舒怀酒。

    9. 急求一首关于守信用的唐诗

    述怀 魏征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胸襟怀抱。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投笔,掷笔。《后汉书》四七《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以投笔喻弃文就武。事戎轩,即从军。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之计;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秦,即"连横"之计。苏秦张仪因此而被称为"纵横家"。魏征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策。一介书生,在时局动乱之际,能够为"济世艰"而毅然"投笔"从军,参与中原"逐鹿",可见其以兴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纵横计不就",委婉地透露了诗人有苏秦张仪之雄才而不逢明主的苦恼;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则表示了他百折不挠、壮志未泯的情怀。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透露出他投奔李渊时的果断和义无反顾 :"驱马"句又传达出其奉使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请缨"句:以汉终军自喻。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他向汉武帝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凭轼"句:以郦食其自喻。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的诗句赞美重诺守信行为。季布是刘邦那个时代的人,他说过的话、答应的事,一定算数,决不失信,可谓一诺千金。侯赢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为了向信陵君践行自己的诺言而舍去生命。

    唐诗述怀魏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