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晚唐诗歌的审美取向

    1. 晚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

    (四)晚唐阶段 晚唐诗歌,随着国势的衰亡,风格面貌有很大改变。

    诗人置身在黑暗动乱的时代,对于社会问题、民生疾苦,都有所关注,但他们对现实的反映是不够的。由于诗人们的思想、心态和艺术追求不同,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倾向。

    有的用苦吟的态度反映自己的个人生活;有的用艳丽的诗风表现爱情题材;有的以淡泊的境界描写隐士情怀;也有的以通俗的语言反映乱离,讽谕时世。 但无论哪一种,都带有浓厚的伤感色彩。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杜牧和李商隐。 杜牧的五、七言古诗、律诗、绝句都有佳作,尤以七言绝句一向受人推崇。

    与他壮伟的怀抱、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杜牧诗歌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爽朗俊逸的风格。在杜牧今存的 500 余首诗歌中,有不少写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题材, 李商隐是晚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从思想内容角度看,无论是反映现实的深度还是广度,都高过当时一般的诗人,而在艺术上更是独辟蹊径,创作出一种独特的思意深远,情韵缠绵,绮密瑰妍,凄艳浑融,充满朦胧境界、朦胧情思的诗歌风格,成为唐诗的最后一座高峰。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对爱情的执著和刻骨铭心的相思。

    比喻贴切,感情真挚。 。

    2. 盛唐诗歌的审美范式是什么

    您问的是不是关于审美模式的问题啊?

    就我个人的教学而言,我们一般把诗分类之后,再按各类诗的特点进行赏析。这样把握起来要容易一些,您最好在网上搜索出诗的各类特点:

    下面的谨供参考!

    祝您好运!

    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概况: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二、隋代的边塞诗

    概况: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也无一流作家,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三、唐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特点

    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3. 如何评价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

    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晚唐社会的混乱,政局走向逐渐崩溃,宦官专权、藩镇跋扈以及牛李两党的激烈斗争,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中央政权。

    在这样的政权中,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虽然仍眷念朝廷、关心朝政、怀抱希望,但已经失去信心,他们中的不少人对于政局、对于历史的思索,表现出这个时期特有的忧郁感。

    4. 唐朝时期的审美观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人们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

    从史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也可以推断,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显然,唐人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以瘦为美的审美观不同。这种在现代看起来有些“另类”的审美眼光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其一在于,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杜甫诗句中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

    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譬如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也都是骠满臀圆。

    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就会发现,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当时的中国几乎是世界向往的中心。

    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唐人崇尚并醉心的这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晚唐诗歌的审美取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