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赏析野人送朱樱

    1. 野人送朱樱 翻译

    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2]

    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唐人李嘉祐诗云“秋冷白云司”,“白云司”指刑部,与“秋冷”连属,别有清峭之气,和杜诗此联一样,都是点铁成金之句。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原来西蜀的樱桃也这么红啊,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

    诗的首联中,“也”字之外,“红”、“满”亦不是随意用之,二字与下联以“愁”、“讶”写对樱桃的珍惜是呼应着的。清人朱瀚说:“红言其熟,起细写仍破;满言其多,起万颗许同”。“写”同“泻”,言用水漂洗,“愁仍破”,即愁其破而仍破;“许”,唐人常用口语,如许之意,“讶许同”,即令“我”惊奇竟如此相同,庾信诗云:“讶许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语,言约义丰,见出诗人语言的锤炼之功。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1]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 “ 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2]

    2. 古诗《赠汪伦》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

    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

    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果诗人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

    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

    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3. 求《淇上送赵仙舟》这首古诗的赏析

    【作品名称】《淇上送赵仙舟》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王维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释译文 祖三即祖咏,是王维诗友,王维另有《赠祖三咏》一诗,称彼此“结交二十载”,可见交谊之深.此诗作于贬谪济州时. “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了起来. 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 ”、“相送”“方 ”、“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这两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语.下两句亦是叙别,“祖帐”,即饯别,“荒城”,指济州.这两句说: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 .“荒城”即边城的意思.济州位于黄河下游,他在《被出济州》中谓之“井邑海云深”,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那首也是作于济州的《赠祖三咏》写道:“贫病子(指祖)既深,契阔(离散、劳苦)余不浅 .”可见二人皆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 ,“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沈德潜称“着此二语,下‘望君’句愈觉黯然.”(《唐诗别裁》)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望着友人离去,真是“黯然销魂”至极了 .“解缆君已遥 ”,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 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 ,“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 :“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1] 诗词鉴赏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作者感情经历了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几个阶段. 此诗作于贬谪济州时.“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了起来.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 ”、“相送”“方 ”、“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这两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语.下两句亦是叙别,“祖帐”,即饯别,“荒城”,指济州.这两句说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 .“荒城”即边城的意思.济州位于黄河下游,他在被出济州中谓之“井邑海云深”,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那首也是作于济州的赠祖三咏写道“贫病子指祖既深,契阔离散、劳苦余不浅 .”可见二人皆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 ,“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沈德潜称“着此二语,下‘望君’句愈觉黯然.”唐诗别裁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望着友人离去,真是“黯然销魂”至极了 .“ 解缆君已遥 ”,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 ,“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 “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 最后一句“望君犹伫立”中 “犹”好?还是“空”好? (1)“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 “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2)“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 “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后世影响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

    4. 古诗《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包括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5.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古诗鉴赏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官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解

    1、独立句:意即威振三边。三边:汉幽、并、凉三州。

    2、江汉:泛指江水。

    3、何之:何往。

    译文

    你是老了流落的征南将军,

    当年曾经带领过十万雄师。

    罢官返乡后没有任何产业,

    年老还留恋着贤明的圣主。

    你曾独自镇守三边的疆土,

    舍生忘死只有宝剑才深知。

    面对着汉水渺渺无边无垠,

    垂暮之年的你将要去何处?

    赏析

    这首是赠送退伍军人李中丞,赞扬他久经沙声,忠勇为国,感伤他老来流落的境遇。首联先写李氏曾是十万大军将帅,而老来流落;三、四两联写他廉洁奉公和忠心耿耿;末联写江汉茫茫,年纪老迈,将“欲何之”?全诗对久经沙场,晚沦江汉的老将,寄予无限的同情。

    对比手法。将李中丞的叱咤沙场与不幸遭遇进行对比,表现作者对他的遭遇的不平与同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一联描绘了一幅江水茫茫、夕阳西下的图景,含蓄地表现了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充满伤感之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