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宋诗对唐诗有哪些开拓

    1. 【苏轼的诗与词为宋诗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是宋诗与词的开派者

    这个主要是从开拓的意义来讲的.唐五代以来,词多是花间小令,所言者无非闺阁幽怨,男女情思.王国维一语评价:词至后主(李煜),眼界始大,遂变伶人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但后主之后,欧阳修等人填词,仍然是在传统范围.到了苏东坡,他结合自身经历,以诗文入词,写前人所不敢写.使词的地位得以上升.古人以诗言志,但是当时东坡以诗而遭人陷害,所以就把自己的意思,曲折的表达在词里,因为当时词不受人重视,所以也不怕被人查.殊不知这一写,就开拓了词的歌咏范围,几乎达到了无不能写.以往词重音律,到了苏东坡手里,能不能唱已经不重要了,成了纯文本文学,所以说词成于东坡,也败于东坡.今人不懂音律,所以可能就过高的评价东坡的词了.事实上.李清照就颇为不屑苏东坡的词.南宋以后,词谱多失传,很多人不会唱,就写一些很干涩的词,词越来越成为文字游戏,所以说败也东坡.诗歌方面,宋诗好说理,所以就少了唐诗的气象,普遍评价比较低.苏东坡也未能免俗,几乎每一首诗他都要加上一段议论.但是因为苏东坡深谙禅理,文学造诣又高,所以他失败得比较少,所以现在就觉得他的诗歌还好.。

    2. 宋诗对唐诗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谁想再判违规的看清楚,有点职业道德吧。我知道你的权力太大,没有监管。

    下面的回答无问题:

    首先,唐诗和宋诗是一脉相承的。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例如宋诗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而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其次,宋诗对唐诗又有创新,表现在:

    第一,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且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是普通人。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第二,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宋诗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其整体性的风格追求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第三,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宋以后的诗歌,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大体上没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从美学风格来看,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唐宋诗在美学风格上,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它们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3. 苏轼的诗与词为宋诗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是宋诗与词的开派者

    这个主要是从开拓的意义来讲的。

    唐五代以来,词多是花间小令,所言者无非闺阁幽怨,男女情思。王国维一语评价:词至后主(李煜),眼界始大,遂变伶人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但后主之后,欧阳修等人填词,仍然是在传统范围。到了苏东坡,他结合自身经历,以诗文入词,写前人所不敢写。

    使词的地位得以上升。古人以诗言志,但是当时东坡以诗而遭人陷害,所以就把自己的意思,曲折的表达在词里,因为当时词不受人重视,所以也不怕被人查。

    殊不知这一写,就开拓了词的歌咏范围,几乎达到了无不能写。以往词重音律,到了苏东坡手里,能不能唱已经不重要了,成了纯文本文学,所以说词成于东坡,也败于东坡。

    今人不懂音律,所以可能就过高的评价东坡的词了。事实上。

    李清照就颇为不屑苏东坡的词。南宋以后,词谱多失传,很多人不会唱,就写一些很干涩的词,词越来越成为文字游戏,所以说败也东坡。

    诗歌方面,宋诗好说理,所以就少了唐诗的气象,普遍评价比较低。苏东坡也未能免俗,几乎每一首诗他都要加上一段议论。

    但是因为苏东坡深谙禅理,文学造诣又高,所以他失败得比较少,所以现在就觉得他的诗歌还好。

    4. 唐诗和宋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联系: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

    2、区别:

    1)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

    2)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宋代诗歌的基调;

    3)唐诗寄情于景,而宋诗寄情于理。宋人在学习先辈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发唐人之所未尽,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的,宋人皆写入诗中,如苏轼、黄庭坚写下了许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的诗;

    4)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主要表现在艺术上,呈现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顷向,这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5)全宋诗的数量惊人,超过全唐诗。

    5. 宋诗有什么好的研究方向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

    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其成就虽不如唐,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

    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沿袭期 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

    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为代表的白居易体(简称白体),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为代表的晚唐体和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为代表的西昆体。从个人成就讲,以王禹偁为最大。

    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学习的第一个诗人,写下不少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就流派言,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为最大。

    11世纪初二三十年的诗坛,基本上为它所把持。 复古期 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梅尧臣 (1002~1060)、苏舜钦(1009~1048) 等青年文学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杨亿、刘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内容的近体唱和诗风,上承宋初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大量创作以反映国计民生为传统的古体诗,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

    这一时期,梅尧臣同情民间疾苦的名篇《田家语》、《汝坟贫女》,苏舜钦反映宋廷积贫积弱社会问题的《城南感怀呈永叔》、《庆州败》,欧阳修揭露官府腐败的《食糟民》,蔡襄(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干预政局的《四贤一不屑》和《庆历圣德颂》等古体之作陆续问世,名重一时,朝野诗风为之一变。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革新期 11世纪后半期,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一。

    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乌江亭》诗,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於议论的特点,读后耐人回味,被公认超出唐人的同类作品。苏轼则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

    苏诗的超迈豪纵,触处生春,富於创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诗中一气呵成的七个联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写照。王、苏两人刻意求新而创作的一些小诗,如王诗《泊船瓜洲》,苏诗《题西林壁》,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历久而传诵不衰,也为宋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 (1053~1101)等,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氏不同。 凝定期 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首创精神。

    后来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形式主义道路。直到南渡之际,陈与义(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诗人对杜诗声律的偏爱转向学习杜甫懮国懮民的精神和苍凉沉郁的风格,在诗歌中反映出民族灾难降临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感情,宋诗停滞不前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中兴期 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陆游的“从军乐”、杨万里(1127~1206)的“诚斋体”、范成大(1126~1193)的田园诗,均能独自网开一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除爱国、抗战之外,农村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共同题材。

    诗歌语言也开始趋於通俗、自然和口语化。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均使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与前几个时期以及唐诗的不同面貌。

    飘零期 南宋后期,再也没有出现比较重要的诗人。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为诗宗贾岛、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袭晚唐诗风的老路,虽也写出一些清新可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宋诗也如当时的政局,已是风雨飘摇,每况愈下。

    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关於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徵,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

    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徵。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

    6. 北宋诗对唐诗的继承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创造,出现许多优秀 诗人作品,形成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 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可见在古代 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

    宋诗的成就 ①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 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 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 扩展;特别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诗中 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南宋 诗歌的基调。

    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则主要向思想、显 露、精细方面发展。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评:“诗 有词、理、意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 意兴而理在其中。”

    杨慎《升庵诗话》卷八说:“唐人 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 远矣。”今人钱钟书《谈艺录》说:“唐诗多以丰神情 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虽然褒贬态度不同, 而指出“理”、“思理”为宋诗特点则同。重情韵者往 往含蓄,重思理者则较显露。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 例》说:“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出,发露 则意尽言中。”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亦指出唐诗重比 兴,因而“其词婉而微”;宋诗重赋,“其词径以直。”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称:“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 妙境在实处。”宋诗又追求精细。

    《石洲诗话》卷四又 说:“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 能囿也。”

    颇有见地。所谓“细密”、“刻抉入里”, 一方面指宋诗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刻画,趋于求新、求细, 形容尽致,纤微毕现,与汉魏六朝唐诗的浑成凝重各异 其趣。

    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苏轼诗“情与事无不 可尽”,就是一例。另一面指宋诗对用典、对仗、句法、用韵、声调等用工更深,日臻周详。

    如刘克庄《江西诗 派小序》中评黄庭坚:“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 体制之变,□讨古书,穿穴异同,作为古律,自成一家。 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

    即指出黄诗 在句律、体裁方面的穷极变化。与上述数点相联系,宋 诗又呈现出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则对 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影响。

    ②宋代产生了许 多杰出的和优秀的诗人。宋代诗人如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 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在中国诗歌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和唐代的一些重要诗人相比,各有特色。

    他们以自己的 优秀诗篇,赢得了后人的称赏。其中特别是苏轼和陆游, 人们是把他们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相提并论的。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典范的意义。③宋代 产生了数量很大的诗歌作品。

    宋诗流传至今的,估计要 超过《全唐诗》数倍,已知的诗人,估计有8000人左右。 宋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其中确有大量的好诗。

    那些杰出 的和优秀的诗人留下了大量的好作品,即使一些并非特 别负有盛名的诗人,也往往有佳篇流传。宋代的诗歌经 过了长期的各种探索,一般说来,诗人们都很重视学习 唐人,有的偏重模仿,有的力求在学习中创新。

    前者如 宋初的九僧,南宋后期的四灵诗派等;后者则更为普遍, 呈现出争奇斗艳、推陈出新的局面。因此,宋诗中流派 较多,各种流派之中也常常有发展演变,诗歌的风格也 因之丰富起来,不断地产生出大量好诗。

    7. 宋诗的发展历程

    宋诗的发展历程:宋诗是一个从自然到理性再回归自然,多体现出对理性的追求。

    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宋初三体:以徐铉、王禹偁师法白居易而形成的一大流派白体诗,但是他们的诗文辞粗浅。之后杨亿,刘芸,钱惟演等极力模仿晚唐的李商隐,师其善对偶、用典故、尚辞藻的艺术风格,代表作为《西昆酬唱集》谓之西昆体。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庆历新政之后以欧阳修为代表发起了北宋的诗歌革新。他们力求摆脱晚唐柔弱诗风,矫正西昆体之浮靡,开始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长于议论,语言趋于散文化,体裁上多用古体。风格或自然流畅、或清新放逸、或古硬奇峭。他们的创作走上了平淡之路,为宋诗自己风格开先声,基本确定了宋诗的特色。

    3、之后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王安石诗作思想丰富,政治倾向性很强,而苏东坡以文为诗开拓了宋诗的散文化与议论化。后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风行二百余年。此三公将宋诗推向一个真正高峰。

    4、到了南宋建炎之初,民族的耻辱与悲愤形成了本期文学的主旋,诗歌呈现出激愤与悲怆的情调。本期的代表诗人是受江西诗派影响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但他们的诗歌,尤其是陈与义已经不再完全牢笼在江西诗派的影响下,更多接近杜甫。

    5、南宋中期涌现了“中兴四大诗人”。 其中杨万里与范成大初学江西诗派,但都有自己的突破。杨万里幽默诙谐、以俚语入诗,但又不乏生活理趣的诗体,人们称为“诚斋体”。 范成大深沉含蓄和典雅华贵。陆游是南宋最伟大的诗人,诗中充满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沉郁。

    6、南宋后期,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包括姜夔、刘克庄等人,多以写日常生活的情怀、流连自然风光为多,诗歌的基调转向淡泊和伤感,重感情轻理趣的倾向出现。

    7、在南宋灭亡以后,诗风又变,历史的变迁,王朝更替所带来的苦难以及国仇家恨使诗作风格沉郁悲壮,代表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金陵驿》《正气歌》等。

    8. 苏轼词境有哪些开拓苏轼对宋词的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9. 宋诗有什么好的研究方向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

    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其成就虽不如唐,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

    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沿袭期 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

    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为代表的白居易体(简称白体),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为代表的晚唐体和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为代表的西昆体。从个人成就讲,以王禹偁为最大。

    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学习的第一个诗人,写下不少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就流派言,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为最大。

    11世纪初二三十年的诗坛,基本上为它所把持。 复古期 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梅尧臣 (1002~1060)、苏舜钦(1009~1048) 等青年文学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杨亿、刘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内容的近体唱和诗风,上承宋初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大量创作以反映国计民生为传统的古体诗,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

    这一时期,梅尧臣同情民间疾苦的名篇《田家语》、《汝坟贫女》,苏舜钦反映宋廷积贫积弱社会问题的《城南感怀呈永叔》、《庆州败》,欧阳修揭露官府腐败的《食糟民》,蔡襄(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干预政局的《四贤一不屑》和《庆历圣德颂》等古体之作陆续问世,名重一时,朝野诗风为之一变。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革新期 11世纪后半期,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一。

    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乌江亭》诗,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於议论的特点,读后耐人回味,被公认超出唐人的同类作品。苏轼则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

    苏诗的超迈豪纵,触处生春,富於创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诗中一气呵成的七个联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写照。王、苏两人刻意求新而创作的一些小诗,如王诗《泊船瓜洲》,苏诗《题西林壁》,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历久而传诵不衰,也为宋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 (1053~1101)等,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氏不同。 凝定期 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首创精神。

    后来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形式主义道路。直到南渡之际,陈与义(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诗人对杜诗声律的偏爱转向学习杜甫懮国懮民的精神和苍凉沉郁的风格,在诗歌中反映出民族灾难降临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感情,宋诗停滞不前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中兴期 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陆游的“从军乐”、杨万里(1127~1206)的“诚斋体”、范成大(1126~1193)的田园诗,均能独自网开一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除爱国、抗战之外,农村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共同题材。

    诗歌语言也开始趋於通俗、自然和口语化。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均使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与前几个时期以及唐诗的不同面貌。

    飘零期 南宋后期,再也没有出现比较重要的诗人。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为诗宗贾岛、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袭晚唐诗风的老路,虽也写出一些清新可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宋诗也如当时的政局,已是风雨飘摇,每况愈下。

    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关於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徵,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

    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徵。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