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常见字正确读法

    1. 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古诗词里面的字的读音呢

    说起如何正确读古诗词里的字音,这就涉及到古音,但古音根据不同时代又可以分成三个,一个是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叫上古音,像《诗经》里的韵部系统就是上古音的读法;

    另一个是中古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但是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隋代陆法言著的诗韵书《切韵》音系。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叫近古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

    从上面我们分清楚了古音相对应的各个时代,那么如果我们要正确的读南北朝之前的诗,也就是《诗经》《楚辞》这类的诗,就要用上古音去读。

    就是因为古音和今音有很大的不同,以至于我们的《楚辞》的时候感觉不押韵。比如:《九歌》中的一首云中君:

    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芳”“央”“光”押韵,“英”字是不是不押韵了?其实在当时是押韵的,我们用今音去读就不押韵了。即便是用中古音去读,也还是不押韵,这就是上古音。

    如果我要读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诗,这时候的诗都叫古风体,比如大家知道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有一首诗《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稀”和“归”“违”好像不押韵,其实在当时是押韵的,用的是中古音前期。

    所以我们要读唐诗时,最准确的就是用中古音的后期。

    那么我们读宋词元曲,就是近古音,比如李清照词“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这里的“裳”字读 chng,不读shang。又比如宋朝曹组的一句词“云透斜阳,半楼红影明窗户。”这里的“斜”字读xi,不读xi。

    所以这些在106韵部的“平水韵”中可以看到它们的归类。

    那么我们今人该怎么去正确读古诗呢?

    可以先看看林庆勋和竺家宁的著书《古音学入门》,这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中古音入门》;下编《上古音入门》。完全是根据诗韵来的,挺好的。

    还有李新魁著的《中古音》,朱晓农的《语音学》教你怎么发音,是学习发古音的好书。

    如果嫌这些都太麻烦,那么还有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像字典一样的查,很管用。

    2. 古代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读音

    广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

    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 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 ,后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

    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

    “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

    有些后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於《广韵》的注释所引。《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 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

    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於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一般认为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刊本较好。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绍。 1.分卷。

    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是四卷。

    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韵做单位。

    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有个别例外,下文会提到)。

    3.韵目。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

    一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4.韵次。

    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后接哪一个韵,一组韵后接哪一组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现在我们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组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至于两组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就不完全清楚了。

    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后次序标上一、二、三……数字,表明它的韵次。 5.小韵。

    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

    《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

    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广韵》全书206韵,下面介绍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1.四声相承。

    《广韵》206韵,首先按四声分成四大类,也可以说是以四声为纲。所谓四声相承,是指韵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声调不同的一组相配的韵。

    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就是四声相承的一组韵。这样一组韵,通常叫一个韵部,也叫以韵为单位的韵类。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称说的方便,常常用平声韵代表这一组韵,比如说东部,同时包括了董送屋三韵,这叫"举平以赅上去入"。一个韵部并非都是四声俱全,阳声韵四声俱全,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如支、纸、寘韵;有的只有去声,没有与之相承的其他声调韵,如去声中的祭、泰、夬、废。

    2.四声韵数不等。在206韵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平声分上、下,是因为平声字数多,与今天说的阴平、阳平无关。

    既然是四声相承,平声57韵,上去声也应该是57韵,实际却不是这样。其原因是:平声冬、臻两韵的上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这两个韵的上声字分别归到相近的韵——钟韵的上声肿韵、欣韵的上声隐韵里去了,这样上声就是55韵。

    去声祭、泰、夬、废四韵,没有与其相承的平声韵和上声韵,等于比平声多出4韵,这样去声应该是61韵,但由于臻韵的去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把臻韵的去声字归到欣韵的去声惞韵里去了,这样去声。

    3. 古诗字读音

    以前古音读cui,现在读shuai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读“衰”为cuī(崔)。

    似乎这首诗就压韵了!后来古诗读多了!觉得这首诗这么读!这么压韵是错误的。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

    有四个义项:shuāi。①衰退,衰弱,衰老。

    《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

    ②cuī。减少。

    《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等级次第。

    《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

    通“纟衰”。古代丧服的一种。

    《荀子.礼论》“无~麻之服。”从诗的意义上看!“鬓毛衰”只能理解为:“[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

    不可能是别的意思。再从诗律方面来看。

    《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那么通篇都要压韵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读二句衰(shuai)音,四句来(lai)音,其韵为(ai),由此首句会不会也应该是(ai)韵呢?那么“回”字有没有“hui”的读音呢?中国古代的各地发音本身就不一样,也很难达到统一,如同“通甲字”一样,是不是也有“通甲音”。比如徘徊在很多地方读成徘回,反之回“hui”也有可能读成徊“huai”音,如同还“hai”读还“huan”一样。

    也许这需要考究一下贺知章先生写此诗的地点和当时人的语音。

    唐诗常见字正确读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